日前,武昌教工幼儿园的大班老师精心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幼儿性教育课。但一个家长却给热火朝天筹划课程的老师浇了一盆凉水,大班一个女孩的家长拒绝了园方的安排,认为自己女儿还小,不必参与到这样敏感的课程中去。
幼儿被性侵的案例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对幼儿性教育、性保护教育势在必行,但要把握好“尺度”。
儿童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
在我国,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一般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几乎很少谈到性,总感觉在孩子面前谈性实在是难以启齿。甚至有些家长视“性”如洪水猛兽,不让孩子接受性教育。实际上,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孩子早恋,幼儿遭性侵,都是因为孩子的性意识淡薄、性知识缺乏而造成的。
每个小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性意识,都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男孩女孩为什么会有区别等。如果我们不正确引导,他们就会偷着去了解,如通过网络、电视、杂志或其他小孩子的私下交流等途径。与其让孩子通过一些不好的途径去了解,不如大大方方地正确地告诉孩子。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至于早晚,我认为他们什么时候开始问这些问题,什么时候告诉他们就好了。越早揭开“性”这层神秘面纱,很多女孩就能够越早保护自己。
有人会问,从幼儿园开始开展性教育课程,该讲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对孩子性教育的“度”该如何把握?
2008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学生要了解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3-4年级初步了解儿童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5-6年级,将学习有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包括男女两性特征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等。
武汉教科院学前研究所主任张敏认为,对低龄幼儿的“性教育”应该掌握的度就是——宜“虚”不宜“实”。通过游戏或者绘本的形式,形象地告诉孩子关于男孩女孩的区别,自己从哪里来,哪些身体部位是需被保护的就可以了。
总之,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要适时适度,宜疏不宜堵,宜“虚”不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