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人民网刊发了新华社对外部官方微博“中国独家报道”消息,东莞市长安镇一厂名为日华的电子厂的日方社长因在管理人员会议上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导致该厂约千名员工聚集抗议,该高管被迫进行公开道歉。
这新闻一出,网民反应强烈,一则对日企高管的无稽言论表示愤慨,被员工的激进情绪感染,二则有些网民谴责东莞工商局怎么能让一个日企起个“日华”的厂名。面对日企高管对历史的错误言论,员工的行为激进而并无暴力,员工行为非常恰当。
“日”字,由骨刻文演变而来。康熙字典里能查到一个古字,上面是个“入”,下面是个“肉”[“肏”(现代音cào)],合起来读“日”的音,曾经在《红楼梦》里出现过,因为与“日”同音,所以现代汉语演变过来用“日”表达。众所周知,我国某些地方的粗口中有一典型用词:“狗日的”。因而,在某些语境中,“日”明显带有贬义。日华电子厂以“日华”为厂名向东莞工商局申报了厂名,而且该厂将硕大的“日”字和“华”字立在工厂的大楼上。试问那个在在授权书上签字、审批单上盖章的东莞工商局官员看到“日华”这两个字,是何感想?此类官员可谓毫无羞耻之心,没把自己当中华民族的一员。对于一个公民最起码的要求就是爱国,作为党的干部要爱国还要爱民。一个不爱民、不爱国的国家干部放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度,必然不是一个好干部。原本应该要“爱民如子”的官员,在日企面前低头哈腰、丧权辱国,又如何能让这一外来民族尊重国人?用干部坚决不能使用这种不爱国的干部,不能用这种唯GDP论的官员。
有人说国富则民强呀,但古语还云:自重者,人恒重之;自轻者,人亦轻之。在异邦面前,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不尊重自己的民族,经济多么强大都是枉然。中日建交之后,日本的先进科技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廉价的破坏环境成本牢牢得结合在一起。但在经济发展中,技术占主导地位,拥有先进科技技术的一方对靠劳动力一方有绝对的制约权。在日企,不可避免会存在民族种族差异、科技文化差异,日本人作为投资方、技术方,必然会区别对待中方工人与日方员工。因为种族之间的历史矛盾,日方的不当言论,激发了中日两方的矛盾,中方发出了抗议之声。中方这次的集体抗议,有理有力有节有度,既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宽厚仁爱,足以让世界称赞。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次事件的背后,体现的是日方对历史的藐视,对中国人的歧视,国人应埋头发展,不但发展经济,还要发展文明,才能真正在世界上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