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档案不容造假。“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档案造假“纸里包不住火”,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酿的苦酒自己喝”。最近,中组部通报3起干部档案造假案件,不仅查处当事人,而且追究责任人,可谓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让造假者受到应有严惩、付出沉重代价,彰显了对档案造假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的决心和态度。
干部档案是记载干部基本信息、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其犹如干部为官从政的“身份证”“信息库”,有不得半点虚假。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对档案造假等行为进行规范。《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不得在干部、职工的录用、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弄虚作假。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要求,不准涂改干部档案,或者在干部身份、年龄、工龄、党龄、学历、经历等方面弄虚作假。严防干部档案造假的规定越来越严、笼子越织越密。
毋庸讳言,近几年干部档案造假屡见不鲜、频频曝光,已非个案。远得讲,曾任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副书记的王亚丽,除了性别是真的,身份、年龄、履历、档案均涉嫌造假,舆论一片哗然;近得说,中组部通报3起档案造假案件,托人伪造任职经历的有之、档案涂改年龄的有之、违规获取公务员身份的有之,造假无孔不入,让人大跌眼镜。群众笑言,现在一些干部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党龄越填越长、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浑身是胆、一身是假。
从众多档案造假案例来看,造假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有的“年龄伸缩”,年龄需要大时改大、需要小时改小,三番五次改年龄;有的“履历整容”,伪造履历,把履历改丰富点、弄漂亮点;有的“学历注水”,搞学历速成、甚至是直接伪造,纷纷用“在职研究生学历”撑门面;有的搞“身份造假”,通过假手续、假经历,获得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身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却都又殊途同归,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谋位子、图帽子、挣面子。
档案造假屡禁不止、难以根绝,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利益驱动是主要因素:从造假者来说,为了获取干部身份、更高官位等现实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在档案上“做手脚”“动脑筋”。从把关者来说,为了自身利益的考量,或是与造假相互串通、或是屈从上级压力等等,协助档案造假;从查处角度而言,多是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查处不力,纠缠在其中的也是利益。总而言之,档案造假背后,隐藏着不可见人的利益链条。
档案造假固然造假者以不法手段谋取个人私利是主因,但当前选拔使用干部唯年龄、唯学历、唯身份、唯资历等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已经成为档案造假的驱动力。因为“唯”,不够格者难免会打起档案的“歪主意”。试想,真正用好各年龄段的干部,既不唯年轻化,又不排斥高龄者,又何须更改年龄;如果看学历又不唯学历、讲资历又不唯资历,学历、资历造假怎能不少之又少呢。由此来说,破除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各种的“唯”,才能消解档案造假的利益驱动。
杜绝干部档案造假,严格把关至关重要。组织人事等部门要严格档案管理程序,当好干部档案的“守门员”,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压力所惧、不为人情所忧,确保档案不被随意改动。要严格审核,细查每一个环节、严守每一道程序,对现有干部档案认真核查,把好干部档案最后一道关口。要敢于坚持原则,对有问题的档案敢于说“不”,坚决纠正、坚决整改,绝不让“带病档案”混入。
重典才能治乱、猛药方能医顽。整治干部档案造假,严厉查处最有效。对干部履历造假“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问责的问责、该严惩的严惩,决不姑息、决不迁就,不搞“罚酒三杯”那一套,让造假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按照“谁管理、谁把关”“谁审核、谁负责”原则,对干部档案管理审核不严、违反规定、故意隐瞒事实的,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责任,斩断造假者与把关者的利益勾连。
(作者系河北省张家口市委组织部 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