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民法律素养的提高,在法院解决纠纷成为常规选择,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基层法院办案人手越来越不足。这种矛盾是如何出现的?本报记者调查辽宁部分基层法院,试图揭示困局所在。(人民日报8月6日讯)
7月底,全省法院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会议上,参加分组讨论的辽宁各地基层法院院长和法官们,交流现在基层法院的情况:县法院招不到法官,沈阳市近郊区合同制法警到手月收入1050元,全省基层法院、法庭人员中40%是合同工,平均月工资1500元……这是辽宁省基层法院的现状。
据了解,目前辽宁全省共有108个基层法院,302个派出法庭。统计显示,全省基层法院和派出法庭总计有4600余名合同制聘用人员在岗工作,占编制名额的40%左右。
法院队伍出现这样的基层审判法官青黄不接的现象,是怎样造成的?据辽宁省高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一线办案法官相对紧缺,案多人少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审判工作发展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五多五少”:即上级法院人员多,基层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人员少;管理和服务人员多,一线审判人员,尤其是办案法官人数少;编外聘用人员多,在编干警人数少;一般性人员多,综合司法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少;在册的人民陪审员多,但真正发挥陪审作用的少。
既然这样,要处理好基层没有法官可用的矛盾,首先要从法院队伍自身建设上作文章。精减上级法院庞杂的行政管理人员,充实基层,可以近水解近渴;其次是培养聘用人员,给予人文关怀,适时转正,是有效的办法。还有,从陪审员中择优选用一批,也是一个应急的办法。
“一个大学生、研究生,通过了司法资格考试,过五关斩六将,来到基层法院,一个月工资才2000多元,没职务、没级别、没待遇。而辖区的辽河油田,普通职工一年轻松10万元,培养一个法官至少三五年,哪里有吸引力?”坐落于辽河油田的辽河人民法院院长王强说。
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法院审判工作首当其冲。法律建设离不开懂法的人才。稳定政法队伍,适当提高福利待遇,是留下人才的保障。让进了法院的年轻人热爱法制建设,无私奉献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工作,思想建设促进他们爱岗敬业是不能忽略的。
基层法院人员不足,不是没有人才可用,而是法院招聘太少。笔者有个堂侄女,今年在大学法律系毕业,由于所在地方法院没有发布招考信息,只好报考了特岗教师。如果说法院招考了,她一定会选择法院的,法院工作比教师行业还是吃香得多。敞开大门,欢迎有志青年加盟法院队伍,是解决“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