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湖南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在会议上发现一名参会者正对着手机讲话,径直从发言区走过来问道。这名干部不做声,彭国甫就将他请出会场,并取走其单位牌号交给相关部门处理。湖南经视新闻中,彭国甫表情严肃、行动迅速。(8月14日凤凰网)
正如同莎士比亚著作《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名言“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开会时领导正在发言,自己手机来电话了,接还是不接?这可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参会时应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这是基本的会议规范。但现实中却屡屡有人“犯忌”,给领导“即兴发飙”空间的同时,自己也有“不能承受之重”。不过,领导如何合情合理地处理开会接电话者,也引起了争议。
会风是干部队伍作风的重要表现,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整治会风更是成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之事。部分地区还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开会接打电话行为,如郑州市上街区规定“开会期间,电话铃响一次罚200元,接打电话一次罚500元”;西部某县出台《关于进一步严肃会风会纪的通知》规定,不准在会场内接打电话,违者将受到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等处罚。而有关新闻爆出的某领导责令接电话者罚站、某领导发飙扔掉接电话者手机、某领导关起门检查与会者手机未接来电以揪出来电响铃者等事件,让“开会该不该接打电话”这个问题不断升级。一时间,为领导维护会场纪律的魄力点赞者有之,为接电话者难以诉说的委屈鸣冤者更是有之。
锤炼干部作风固然正确,规范会场秩序固然有理,但过分地惩罚或当场发飙难免让人产生这到底是“官威压人”还是“以理服人”的疑问?对于在会场接打电话影响秩序的,领导可以予以批评、借势提醒并按规定处理。但要求接电话者罚站、罚款,在法律上找不到合理依据。而要求所有与会者上交手机、封锁会场,亲自将其“揪出”等行为,也有滥用权力、越俎代庖之嫌。批评是必要的,领导们“杀鸡儆猴”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但批评过头不一定能引起大家重视,反而会使群众认为这位领导以势欺人大行官僚主义。而且倘若来电真是因为突发事件、群众急切诉求或是家中急事,那么即使冒着再大的惩罚后果,有点责任心和同理心的人都还是会毫不犹豫选择接听电话。
要想解决“开会来电,接还是不接?”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在开会源头上下刀,尽可能地少开会、开短会、开高效务实的会,彻底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形式主义。开会的时间、次数、频率缩短了,干部们在会上“冒险”接电话的几率也就变小了。对于与会者,也要加强纪律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教育,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会风对于作风的巨大作用,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以罚代管。同时,与会者开会时可将手机调成静音,等会议结束后再统一回电,如确有急事,跟领导请示报告后到会场外接听。总之,创造规范和谐的会议环境,不仅显示自身过硬作风,更是尊重他人,彰显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邵阳市邵阳县委组织部 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