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冠军被保送名校后不是“镀金”

邵阳新闻在线2014/09/04 16:13:52 分享到

  据8月29日《新京报》报道,中国游泳历史上第一个大满贯得主、世界泳坛最年轻的奥运“双冠王”叶诗文,以应届新生身份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法学院。

  奥运冠军为国争了光,在训练和比赛中付出了很多,给他们一个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是一种补偿。但问题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体育明星不是在上大学,而是在“混大学”。这一方面与运动员们越来越大的训练量有关,一方面是因为大学对明星的门槛放得越来越低。有事实为证。2010年9月初,北京体育大学2010级研究生班开课,39名奥运和世界冠军组成的冠军班只来3人上课,其余36人中,有26人缺课的理由是备战或者治伤,剩下10人缺课原因不明。就说叶诗文,由于自己要备战亚运会,接下来将以训练为主,3周后赴往韩国,将错过开学。

  一名曾教过奥运冠军的大学老师说,读大学对于这些奥运冠军来说,就是两件事,一是开学报到,二是交篇论文,就可以顺利毕业,这已经是许多高校对待奥运冠军的教学态度。

  既然没有时间读书或文化底子薄学不进,又何必来大学“深造”?这也许怪不得他们,因为各大高校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都在疯抢奥运冠军,而这些奥运冠军凭一枚金牌击落高考独木桥上的千军万马而进入名校,又何乐而不为?

  奥运冠军混文凭其实就是一种特权行为。普通人家的孩子要想上大学,必须经过数载寒窗苦读,经过大小数百场考试;而奥运冠军则可以凭借一枚金牌,抵消寒窗苦读的时光。这不仅违反了教育公平,对混文凭的奥运冠军本身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因为他们不仅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反而被耽误了。

  当然,有些奥运冠军在大学里确实是在扎扎实实地学习,比如当年的邓亚萍,每天14个小时学习,最终拿下硕士和博士学位。

  笔者希望,奥运冠军被保送后不是镀金,而是像邓亚萍一样以普通学子身份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学习纪律,履行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不要以奥运冠军身份过多参与各种社交应酬活动,分散学习精力,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希望,高校不是奥运冠军的归属,应是奥运冠军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