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的学生去哪儿了?

邵阳新闻在线2014/09/11 16:05:04 分享到

  9月1日,湖北恩施龙凤镇大龙潭村杉树湾教学点的谢世魁老师给学生刘欣怡上课。当日是开学第一天,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山里,这个只有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的教学点迎来新学期,6岁新生刘欣怡在这所空旷的学校开始了一年级的学习生活。(9月8日《中国教育报》)

  像这种新生屈指可数的学校,并非“个案”,据9月8日《钱江晚报》报道,浙江淳安县金峰乡中心学校今年一年级只有2个新生,浙江宋村乡中心小学、鸠坑乡完全小学,今年都只招到7名新生。

  不止湖北和浙江,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都一样,尤其是村小和教学点。偌大的校园荒草遍地,空荡的教学楼布满了蜘蛛网,从前热闹的校园已不复存在。人们不禁要问,学生都去哪儿了?

  如今,乡村学生到底去哪儿了?一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比率大,大多数孩子随父母流动到其他地区就读了。二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条件的家庭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有的甚至是城里的民办学校。三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优秀的年轻教师被选调进城),导致农村学生不断进城择校、转学。四是个别成绩差的学生辍学了。

  生源少,既浪费教育资源,也影响老师教学的积极性,更影响学生成长与成才。因此,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对一些农村学校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适当撤点并校。有资料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但十年布局调整也出现一些问题,尤其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家庭来说,直接造成诸如经济、安全、交通等一系列问题。那么,乡村学校应如何应对窘境,又将如何走出困局?

  一是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使硬、软件建设接近城市学校的水平;增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让老师争着来。二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如修建学生公寓,配备好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师实行跨界、跨校轮岗,或是城里教师下乡支教,形成教师、校长合理流动,让城乡无差别。只有这样,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提升,乡村学校才留得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