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昌大学推出了一个名为“自主保洁”的校园活动,也就是说,学校把学生宿舍的保洁人员辞退了,由学生自己“承包”来打扫宿舍。其初衷和目的都是好的,旨在给学生们增加勤工俭学的机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责任心,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一项制度改革。然而学生并不怎么买账。何也?
学生没有自主权。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南昌大学在推出“自主保洁”前,有没有充分听取过学生的意见,媒体报道中并没有提及,尽管今年3月,该校曾在7个学院进行过学生“自主保洁”试点,但有学生回忆当时情景,还是觉得有些“脏乱差”。既如此,为什么现在还要推行?在推行前,学校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了吗?
保洁费去向不明。“自主保洁”取消清洁工以后,学生上交学校的住宿费中包含的保洁费转变为勤工俭学经费,但报酬的标准却是学校单独决定的;再说省下的费用是否会返还学生,如何返还,学校也并没有做出更清楚的说明。因此学生不愿干,以致部分学院因工作推行受阻,摊派学生干部和党员打扫卫生,发生了男生打扫女生厕所,女生打扫男生厕所的乱象。
学校硬件设备不到位,学生“自主保洁”有困难。譬如高层停水是常态,11点之后就断水了,厕所没有水冲,学生只能戴着手套去掏,或者拿个刷子去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再说,有些地方非专业保洁员不能“保洁”。
影响学生学习。学校上午8点上课,要求学生在8点前要搞好卫生,而早晨7点至8点,正是黄金学习期。再说有些学生要考研,有些要参加社会时间活动,时间贵如金,哪有时间搞卫生?
笔者认为,既然推行的是“自主保洁”,就应该回归“自主”的本真,尊重学生们的自主权,让学生真正“自主”。在推行“自主保洁”政策前应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与学生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自主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