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发言最积极的前5名同学随时可以喝水,在校表现最好的前1个同学可以任选座位,最佳班级小管家可以去老师办公室玩……”这是长沙市天心区某小学二年级某班最新“班规”中的部分内容。(9月18日红网)
此“班规”共四页,包括“语文作业要求”、“班级公约”和“班级的纪律规定”。对于这份“班规”,家长觉得有不少地方设置不是很合理,“部分激励措施有失公平,没能包容和尊重每一位孩子”。笔者也有同感,“班规”岂能让表现好的学生享特权?表现不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喝水,影响老师教学;表现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喝水,不影响老师教学?表现好的高个子学生可以坐前排?表现不好的学生有事也不能去老师办公室?
当然,班主任煞费苦心制定“班规”,出发点是方便教学管理和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为孩子好。这种负责任的精神,值得赞赏。不过,如果实行存在瑕疵的“班规”,将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不利。心理专家丹妮认为,制定“班规”只是手段,其基本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立人格。因此班主任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应多从公平、尊重和包容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
好的班规应该是全班同学意志的集体反映,因此班主任在制定班规前,应召开家长会、学生会,集思广益,杜绝“拍脑袋”和“一言堂”;制定时必须全班同学参与,面向全体学生。只有这样,“班规”才能成为班级全体学生自觉遵照执行的行为准则,学生才不怕老师念“紧箍咒”,因为这“金箍”是学生自己为自己“量身打造”的。
总之,班规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给个别学生享特权的权利。这样,“班规”才能成为构建和谐班级、和谐团队的催化剂和粘合剂,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们都得到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