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未满11岁的男孩小华(化名)与弟弟在舅父居住的出租屋内因争玩电脑而发生争吵,被母亲李某教育后,回到房间用被单上吊。李某发现小华上吊后,立刻将其送往大涌医院抢救。到医院后,经医生证实小华已经死亡。(9月21日《广州日报》)
这是一个谁都不想看到的悲剧。因与弟弟争玩电脑,母亲说“你都这么大了,不应该跟弟弟抢东西,你再不听话我就打死你”,他就想不开,上吊自杀了。类似的悲剧时有上演,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平等对待孩子。如果家庭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大多奉为掌上明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没有偏爱之说。如果有多个孩子的,一般偏爱最小的孩子(或是男孩),不管最小的孩子(或男孩)有多错,总是年龄大的孩子(或女孩)的错。久而久之,年龄大的孩子(或女孩)就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以为父母不爱TA,容易出现偏激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当孩子之间有矛盾时,不能以孩子的年龄(或重男轻女的思想)来判对错,应该以是非观来判对错,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爱是“均等”的。
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和必要的惩戒教育。家长“夸”孩子“奖”孩子,没有错。孩子谁不想得表扬,谁不想受赏识?但长期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蜜罐中,孩子就缺乏耐挫能力。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因此适当的挫折教育和必要的惩戒教育还是不可少的。挫折教育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惩戒教育是对赏识教育、奖励教育的一种补充,让孩子明是非,敢于担当。所以当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或犯下错误时,家长不仅要耐心地提醒、教导,更要拿出具体措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否则,孩子就会更加放纵,甚至酿成大错。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孩子一定要有度有法。不是孩子故意干坏事,事情又不是那么严重,就不要惩罚孩子。惩罚后要及时做好善后工作,让其知道错在哪,并理解惩罚也是一种爱。本案中,如果家长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实施必要的惩戒教育,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可能会比现在高得多,可能不会走向极端;如果批评后家长能及时做好善后工作,悲剧可能不会发生。
家长应言传身教。孩子犯错后,家长需要考虑的不是孩子为何犯错,不是如何去惩罚孩子,而是要检讨自己是否尽到了做家长的责任,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一些家长平常对孩子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孩子犯错后一味地责骂或是毒打。我们要知道,现在孩子的逆反心理较强,打骂容易让孩子做出偏激行为。再说,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很多行为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