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推出“百姓儒学”工程,每村配儒学讲师,将孝敬老人、邻里和睦等主题教授给村民,并将逐步实现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其目的是普及儒学知识,提高村民素质,真正让儒学走进乡村,力争再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盛景。
在这个为点小利父子相残的时代,在这个老人倒地不敢扶的时代,在这个公交车上为争座大打出手的时代,在这个为了金钱舍失贞操的时代……在民间开展弘扬国学的活动,以提高村民素质,营造和谐村风、民风,很有必要。曲阜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大力推行“百姓儒学”工程以推进儒学普及教育,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在广大农村倡导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值得点赞。但是,每村配儒学讲师、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值得商榷。
政府用纳税人钱财来办这么一个“宏大”的工程,让人怀疑是政绩工程。村活动中心、乡镇少年宫、农家书屋,不就是政绩工程吗?上级来检查了,叫上几个村民在里面“活动”,平时一般是铁将军把门。如今农村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孩子,老人要侍奉田地、照看孩子,孩子要完成学业,是否有时间、有精力来听儒学讲师的讲座?不好说。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修身养性,在知识上有所觉悟,“百姓儒学”工程能否起到这样的效果,能否体现儒学的仁德?还有待观察。文化浸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是润物无声的,是村民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如果强行推广,村民就会觉得是“强迫”的任务,不太心甘情愿地接受;如果只是说说而已,做做样子,就沦为形象工程,也就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
再说,儒学并不全是精华,东莞不久前被当地政府关停的打着弘扬传统文化而倡导“男尊女卑”腐朽观念的“女德班”,就是例证。虽然现代社会缺乏传统美德濡养,但也没必要对儒学进行全盘“复辟”与复活。儒学对于现代社会,只能作为如同是人生病之后的一种辅助的调养手段,而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办法。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缓慢流失,重拾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期改良社会风气,重塑国民信仰,于当下社会现实而言,很有必要。但要警惕,别沦为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