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艺“正骨”

邵阳新闻在线2014/10/23 15:47:34 分享到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号召:“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艺术与商业的博弈摆上了桌面:微信、微博等网媒冲击着传统媒体,快节奏的生活催生了速食文化和快餐文学,大批文字工作者成了嗜食金钱与利益的“蚊蝇”,社会上充斥着粗制滥造、空洞乏味、无病呻吟、哗众取宠、虚构炒作的伪文艺,长此以往会难免将中国的文艺“带歪”。习总书记对文艺的寄语吹响了为文艺“正骨”的号角。

  为文艺“正骨”,就要扶正文艺的“脊柱”,弘扬健康正能量。文艺的“脊柱”是什么?是贯穿在文学作品中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受众从中汲取到的正能量,是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管文艺如何发展,这根“脊柱”都歪不得,“脊柱”不歪,中国的文艺才能“行得正,站得直”。古往今来,流传于世的文艺作品不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而非扭曲、恶俗和消极的。“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有责任伸出手为这根“脊柱”扶一把。

  为文艺“正骨”,就要在“骨瘤”上动刀,切除伪文艺毒瘤。习总书记的讲话无疑是在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醒,正直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善用才华,提高修为,以笔为刀,去伪存真,“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作家就该笔耕不辍,创作弘扬正气的文学作品,拒绝抄袭炒作;导演就该立足真实,拍摄发人深省的影视作品,拒绝无病呻吟;曲词作者就该潜心钻研,创作动人心弦的音乐作品,拒绝无聊媚俗。文艺走向歧途必会产生毒瘤,毒瘤如不切除必将“癌变”,那样伤害的将不只是读者和受众,也将损害创作者的个人荣辱。

  为文艺“正骨”,就要加强“营养”补充,注入文艺批判精神。文艺长期缺乏“钙铁铅锌维生素”就容易得“佝偻病”,现如今社会上不乏得了“佝偻病”的伪文艺,许多文艺工作者为金钱所折腰,向商业化低头,背弃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业界良心,迎合低俗的价值取向,热衷于崇洋媚外、照搬照抄、劲爆吸睛,粗制滥造大量速食文化、快餐文学,将文艺的天空搞得乌烟瘴气。文化的繁荣需要凛冽的“劲风”吹散“雾霾”,需要观点的激烈碰撞和你来我往的正面切磋,文艺辩驳与批评越激烈,真理是非才越能明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指出“没有批评的态度和批评的声音,一片叫好和表扬之声,就难有深化和提高。有了批评才能有论辩和切磋,真理总是愈辩愈明”、“人民大众需要具有批评精神的文艺批评”。

  扶正文艺的“脊柱”,切除了伪文艺“毒瘤”,加强批判精神的“营养”补充,中国文艺不愁“站得正,行得直,走得稳”。

     (作者系河北省崇礼县委组织部 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