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转作风、正风气,深入基层联系点,了解百姓亟需,回应基层关切,取得了很大成果。因此,“联系点”既要“点”终得“常联”。
联点就得身入基层、心入百姓。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知道如何“点”。身入基层不等于深入百姓,更不等于心入百姓。联点时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摆摆样子,做做步子,既掌握不了情况,发现不了问题,更解决不了问题。有言道:“只有贴心、才能心有灵犀;只有用心,才有心心相印。”坚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帮贫解困,扶持产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解决百姓之所盼、之所忧,才能“点”得更好。
联点就得放下身段,放下架子。领导和机关干部联点有些是县直正科级单位、财务独立核算的副科级单位的局长兼任联点村党组织的第一书记,作为“局长”放下身段去做“最小的官”,如果不能主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就容易身在百姓之中却不知百姓亟需,更得不到农村基层的第一手资料。在联点工作中,得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沟通,学会倾听,懂得尊重,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放下身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才知道如何“联”得更好。
联点就得“常点”,更得“常联”。建立党员联系点,是党建工作返璞归真的表现,是在群众中认领“籍贯”、亮明身份的举措。联系点对于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增加自身历练,是好平台、好路径。但是在联点的过程中,群众在赞叹党员干部“衙门气”没了、“地气”重了,“官味”去了、“人情味”浓了的同时,也往往不免感叹:联系点的同志多来一次,给我们的实惠就多一分,这样的联系不断线该多好!因此,得要从注重实效、便于联系角度选好联系点,规划好联系点工作,做到换人不换点,联系不断线,而不应是随着群众路线的结束也终止,成为一阵风,得要健全“联系点”长久机制,联系点和联系单位要定期联络,合力应对困难,通报工作情况,做到真正的“常联”。
常言道:“感情越处越深,亲戚越走越亲。”让我们将“联系点”工作成为与百姓之间交心的润滑剂,与百姓之间连心的催化剂,与百姓之间贴心的粘合剂。着力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让更多群众在联系中得到更多更长久的实惠。
(作者系邵阳市邵阳县长阳铺镇政府 张琳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