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要“动”更要“活”

邵阳新闻在线2014/10/29 09:37:28 分享到

  新学期,北京市明确要求全市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进行。据此推算,中小学生每周须有半天时间在校外上课,走进社会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10月28日《京华时报》)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投身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和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大中小学校都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记得我们读中学、大学那会儿,学校有校办工厂、农场和养殖场,同学们轮流去那里实践,还时常外出参观、调研;就是读小学,也开展访问老红军、参观历史博物馆、听先进人物报告会等活动,农忙时还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半工半读”大家受益匪浅。

  可如今,不管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徒有形式。为了学生安全,为了考试打高分,将学生关在校园里,社会实践活动变成了纸上谈兵,社会实践活动课变成了自由活动课。城市孩子分不清韭菜和麦子,农村孩子不知何时下种抛秧。化学实验、物理实验一般是老师演示,学生只是看客,很少动手,莫说进工厂搞制造了。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只到单位盖章了事。

  北京市明确要求中小学必须有10%以上的课时是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并计划在中考物理和化学中增加实验探究考查比重,是一种好的态势,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但笔者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要“动”更要“活”。

  这个“活”指的是“灵活”,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像北京市为了让社会大课堂活动真正有实效,市教委遴选了北京市资源比较丰富的100家单位,制定课程表,学校可从课程表中各取所需,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开设了24门备受学生欢迎的有趣课程。如“游走西场”课,则是老师利用周六,带领大家挖掘西场这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又如“心灵使者”课,则是教会学生当“小小心理老师”,运用心理知识解决简单的个案,等等。

  现代教学改革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和学生的自主参与。这“互动”“合作”“参与”,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