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深夜,孙先生(化名)向新京报爆料称,北京育才学校通州分校一语文老师向小学二年级学生发放了一份反堕胎刊物,刊物中充斥大量人流、堕胎、二奶等词汇,同时还有死婴及残肢等大量令人不适的图片,自己孩子看后被吓得想哭。(11月4日《新京报》)
如今女生遭猥亵、性侵的新闻媒体时有报道,向孩子们进行性教育很有必要,但要适时、适量、适度。反堕胎知识向高中生和大学生普及还算适时适度,但向小学生且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宣传为时过早。
据涉事学校小学部相关负责人说,这名涉事老师平常很热心公益,这批反堕胎刊物,是涉事老师的一个朋友送给她的,她向其所带班级发放了40余份,不是给孩子看的,是要孩子代劳带回家给家长阅读,以宣传反堕胎思想。
这种热心公益的行为可嘉,但做法错误。因为小学生对“性”还很茫然,还经常问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的”,老师突然向他们发放这样一份内容过于暴露的刊物,会吓到孩子,更会伤到孩子。教师向学生家长发放反堕胎刊物应“回避”学生,或趁家长来校接送孩子时悄悄进行,或家访时悄悄送给家长,完全没必要在班上公开发放让孩子代劳。
如今,尽管孩子会从网络、电视等媒体接触到一些少儿不宜的影片或娱乐节目,但作为老师应坚守校园这一方净土,尽量不要让孩子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因此,教师要科学育人。什么年龄段的孩子可传授什么内容,教师要心中有数,千万不要让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进学校、进课堂。
尽管这些刊物除部分被家长丢弃外,大部分已被追回,学校对当事老师也做出批评教育,但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却难以抚慰。此事再次提醒每一位教师,在选择教育行为之前当慎之又慎,否则,好心办了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