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屡拒提拔”为了啥?

邵阳新闻在线2014/11/06 15:07:25 分享到

  “小的不贪贪大的。”在接受审讯时,曹鉴燎直言不讳地说。在长达20多年的贪腐历程中,拥有高级经济师资格的曹鉴燎始终不忘“按经济规律办事”,甚至为此三番五次拒绝组织提拔。(11月4日新华网)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青云直上、步步高升?人在官场升迁第一,这句话应该没多少人反对。千百年来,哪个官员不等待着、渴望着提拔重用呢?在人们的观念里,一个人如果能得到提拔,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有些官员为了进步快一点,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努力,有的甚至不择手段,贪赃枉法反受其害,现在摆在面前的更高位置,当然求之不得。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官员也有另类,就有那么些个别领导,宁愿呆在基层,不愿往上面去。

  先说说封建社会的一个不愿提拔、扎根基层的官员,他是宋朝的王安石。据史料记载,王安石为官30余载,曾经多次拒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对入朝为官并快速升迁的诱惑毫无所动,甘愿在基层做一些具体的领导工作,一干就长达24年之久。他在基层建堤筑坝,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全部大获成功。“实践出真知”,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这就是历史有深远影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以前拒绝提拔,后来得到了更大的提拔,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大理想、大智慧。他懂得,只有获得更多的基层经历和经验,才有更大的平台干更大的事业,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时至今日,也有这样一个人,三番五次地拒绝提拔。这个人就是广州市原副市长曹鉴燎。据报道,为官近30年的曹鉴燎,历任镇党委书记、三个区“一把手”,又官至广州市副市长,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中滥用权力疯狂敛财,涉案金额高达近3亿元。在沙河镇任党委书记、镇长期间,有关部门几次想调他到天河区任职,他就是表示一千个“不愿意”,而且还通过其下属让村民联名写信挽留他。

  曹鉴燎“屡拒提拔”究竟为了啥?莫非他也学王安石一样,希望多在基层磨练一番,更好地干事创业,以便将来厚积薄发?一般说来,安心在岗位上干事,扎根于基层服务,不愿孜孜以求升职的官员,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官员;有了提拔的机会,却坚决“不愿意”离开就职地、把机会让给别人的干部,应该是受到民众拥戴的好干部。其实不然,大家被曹鉴燎的表象蒙骗了,他之所以舍不得走,自有他的“小九九”——不是因为他有多崇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因为镇领导这位子的“含金量”太高。

  曹鉴燎在沙河镇任上不愿被提拔,后来人们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多次放弃提拔,原来是为了“坐地敛财”。因为在官场奉行“我的地盘我做主”,一把手的权威高、权力大,可以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曹鉴燎手中自然也有很大的自主权,通过协议转让方式灵活地出让集体土地“发财致富”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据说,早在1992年,香港老板范某找到时任沙河镇党委书记的曹鉴燎,希望获得原沙河镇政府所在地块的开发权。曹鉴燎欣然允诺,事后范某给曹鉴燎送了200万元人民币。如果被提拔调动,势必“失去敛财机会”。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套在曹鉴燎身上就是——权不在大,能捞就行!于是他甘愿呆在基层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得“清名”,又得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后来曹鉴燎又“接受了提拔”调任天河区了呢?是因他“发现在天河区任职‘赚钱’机会更多”。真是精明得很,无“利”不往,贪得无厌!曹鉴燎“屡拒提拔”背后的魔影与猫腻,终于昭然若揭,让人们看到了他的真实面貌和丑恶嘴脸。

  有一种腐败叫“坐地敛财”,有一种敛财方式叫“屡拒提拔”。曾见过文强等贪官“升官不成便腐败”,感觉很雷人;如今曹鉴燎却是“为了腐败拒提拔”,更让人诧异。贪官们的落马虽然大快人心,可是案件的背后总留给我们太多的反思。希望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引以为戒,从一次又一次的反腐败斗争中吸取教训,并不断对完善法规与监督制度,筑牢反腐倡廉防线,培育风清气正的良好官场生态。

    (作者系湖南省怀化市司法局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吴展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