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合肥一小学五年级学生300字作文中赫然出现了“diao丝”一词。联系上下文后,老师才知道,孩子是想写“吊丝”,只是字不会写用拼音代替。不仅如此,作文中还出现了“有木有”“神马”等网络热门词汇,甚至中间议题还有一个“TT”的哭泣符号。而在其他孩子的作文中,同样出现有譬如“好基友”一词,甚至不乏一些低俗词汇。网络语言越来越多出现在学生的规范写作中,一些不雅和艰涩难懂的流行语让老师头疼。(11月6日《新安晚报》)
文字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语言规范,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网络语言如“给力”“灌水”“MM”“有木有”“神马”“草泥马”“鸭梨山大”等新兴词汇的出现也是很正常的。学生追求新奇、时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日记、作文中使用,确实令人头疼。老师是该为其“点赞”还是“拍砖”或是不“赞”也不“拍”?到底该如何对待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区分对待,批评吸收,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些健康、活泼的,幽默、有趣的,通俗、简洁的网络语言,能活跃气氛,增加话语的趣味性,在网络互动更像家常聊天,这样的网络语言我们当然可以使用,说不定今后还可能收入《新华字典》。而那些比较低俗的网络语言,说起来很不文明,听起来也很别扭,别说有什么韵味了,全是糟蹋语言文字,这样的网络语言是必须要摒弃的。
再说,使用时要分场合。平时同学之间聊天,使用一些健康、活泼、有趣的网络语言,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使用简单、明了的网络语言,表达直接,更易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也易拉近了情感距离。老师跟学生聊天时,偶尔说说比较热门的网络语言,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很“接地气”,易于融洽师生关系。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杨继瑞在2014届毕业典礼上,在十多分钟的毕业致辞中,熟练运用各种网络流行语,让学生们再次感叹校长“萌萌哒”。但在正规考试中,用词用语要规范。那些已经约定俗成的、意思被公众熟知的、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的网络语言可以使用,那些随意性的甚至含有错别字的网络语言应尽量避免使用,那些低俗的、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坚决不用。
总之,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传统语文教学,在作文中网络语言的运用对传统语言会有一定影响,加之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于语言的鉴别能力较弱,有时会分不清好坏,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加以指导,以免学生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