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考”之后如何“提质”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

邵阳新闻在线2014/11/24 09:18:36 分享到

  11月13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改进意见的通知》中,曾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将禁止统考、统测,只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参加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成长情况进行记录,到了初中阶段才开始完整记录学业成绩,并开展学生学业评价。(11月19日《新京报》)

  说实话,这些年,中国的教育状况令人纠结,应试教育指挥着学校的一切活动。一切皆以考试为中心,学校为考试而开课,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音体美课大多被语数英挤占,至于劳技之类的手工制作课或实践操作课几乎是形同虚设。师生被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身心疲惫。北京市此次“禁考”,显然是履行素质教育,是为教育开出了一剂猛药。疗效如何?要看“禁考”之后如何“提质”,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人说:“过去的应试教育,学生还盼望考试;如今的素质教育,搞得学生没素质。”这话虽比较偏颇,但也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存在问题。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教育观念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的改革等,而不是取消考试。这种“头痛砍头,脚痛剁脚”的做法,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非左即右”的改革,只会使教育改革陷入困境。

  推行素质教育也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要求我们不要以考试为目的,不要一切为了考试,而是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但到底“考什么”“怎么考”,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然北京市此次只是“禁止统考、统测”,“正常教学中的期中期末考试等仍可进行”。但笔者在想,“禁考”之后要“提质”,否则,会重蹈武汉市“禁考”覆辙。武汉市官方在取消“小升初”统考12年后家长又自发发起民间“小升初”联考。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本来就比较懒惰、厌学,取消了统考甚至升学考试,没了压力,学习会更懒散;老师也一样,没了教学质量的排名,也会懒散。因此,“禁考”之后要设法“提质”,但如何“提质”,这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