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日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当前我国企业创新面临哪些困境?"中国制造"如何变身"中国智造"?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中国制造"的产品横扫全世界,中国由此被称为"世界工厂"。如今,这种情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以及人力成本、汇率波动等因素,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快速下降。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重组装、加工和制造环节,轻设计研发和全球化营销的短板开始显现。因此,单纯加工制造已无出路,“中国制造”亟需在创新的驱动下变身“中国智造”。
然而,靠技术创新与国外企业抢市场的"先觉者"企业仍然是少数派。创新成果转化鸿沟犹存,创新风险大,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创新链不完善等无疑成为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困境。要想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就必然要多措并举打破这些困境。
首先,挣脱观念束缚,加强企业创新能力是前提。我国基础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之间存在鸿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13)》显示,高端制造、能源、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等5大行业参与调查的500家企业中,研发投入比重均在2%~4%之间,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必须对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及相关的财税、人才、投资等多领域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增加用于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其次,降低创新风险,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是推力。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又涉及政府、科研、金融、商贸等多个环节,需要各方参与配合。例如,金融方面,要为自主创新提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资金支持;商贸方面,要促进创新成果市场化,尽快回笼资金;中介方面,要建设知识产权交易所等科研转化服务机构,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
再次,着力提高创新成果研发转化成功率是关键。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不无关系。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针对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执行难的问题,要加强执法究责。以前我国强调知识产权的创造数量,下一步我们要将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结合,特别是要加强基础型关键核心技术的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最后,完善创新链,增加企业创新动力是保障。当前创新已由单点创新走向全产业链整体创新,从单企业创新转向开放式协同创新,而我国企业的创新环境不佳、创新链不完善的问题将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加强学校教育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视,着力培养创新人才;要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网络来支持能带来重大创新、却要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才能取得成果的推测性研究,降低创新成本;通过人才培养和产业培育,构筑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了一个利于创新的生态体系,使科研成果无障碍实现产业化。(原创作者系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乡大学生村官 彭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