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是“地狱”还是“天堂”?

邵阳新闻在线2014/11/25 16:20:31 分享到

  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界,“超级中学”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以河北衡水中学为例,作为“超级中学”的标杆,一直被社会主流舆论和教育专家口诛笔伐,被认为是“反教育”的“高考训练营”,是泯灭人性的“考试机器加工厂”,如果谁敢公开为衡水中学说好话,那么必然会招致主流舆论的鄙视甚至批判。可与此同时,河北的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想方设法要挤进衡水中学的大门,考上衡中是河北很多初中生的奋斗目标,全国各地来衡中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为什么衡中在一些人眼里是“地狱”,而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则是“天堂”?

  近年来,各省份的高考状元产地往往向几所名校集中,这些学校不仅能“批量”生产状元,而且这些学校还会囊括全省的高分考生,同时,这些学校进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人数也非常多。教育界内部把那些“高考成绩十分优秀”、“高分学生集中”、“考入名校人数较多”的学校称为“超级中学”。

  笔者认为,“超级中学”创造了很多高考神话,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终于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成为众多中学首屈一指的翘楚,它们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也令人尊敬。但它们的很多做法却违反了“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律,是“应试教育”的具体表现;同时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当地教育的生态平衡,既有损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又有害于城乡教育的“公平合理”。

  这是因为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基础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很深,社会和家长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仍然是“升学率”。所以,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依然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小学校的教学工作仍然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主管部门规定考什么,教师就重点教什么,学生也跟着学什么,致使有些科目加班加点进行教学,还嫌时间不够,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有些科目虽按计划开了课,但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以河北衡水中学为例,作为“超级中学”的标杆,一直被社会主流舆论和教育专家口诛笔伐,被认为是“反教育”的“高考训练营”,是泯灭人性的“考试机器加工厂”,如果谁敢公开为衡水中学说好话,那么必然会招致主流舆论的鄙视甚至批判。可与此同时,河北的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想方设法要挤进衡水中学的大门,考上衡中是河北很多初中生的奋斗目标,全国各地来衡中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由于“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的眼前利益,而“素质教育”却非常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衡中在一些媒体人眼里是“地狱”,而在另外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却是“天堂”。其实,衡水中学不过是众多狠抓考试学校中的一员,只不过与其他高中学校相比,它把这种“应试教育”做得更加“出类拔萃”。所以,现实中的“应试教育”与理想中的“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冲突让衡水中学成为众多媒体热议的焦点。在不少人看来,衡水中学取得这样高成绩的背后有太多不道德、不光彩的东西。它们哪些缺乏人性的半军事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一直备受诟病。尤其是在高中成绩上的过度炫富和大张旗鼓地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训练性教学,负面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正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所说:“衡中的教育是一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各取所需的合谋。”

  另一方面“超级中学”大多集中于省会大城市,其生源的一部分来自本市,另一部分从周边地区吸引而来。这类中学数量不多,却几乎垄断该地区的所有优秀生源和教师,加之拥有较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高考成绩连年优异,在当地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由于“超级中学”对优秀生源的垄断和生源的“掐尖”现象导致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高中的发展每况愈下,使全国大多数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有的因为学习条件差而没有机会考入“超级中学”;有的即使凭自己的本事考上了“超级中学”也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学费同样也进不了“超级中学”,所以“超级中学”实际上是为省会城市中部分有钱人办的贵族学校,这就极大地破坏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负面影响了城乡的“教育公平”。所以,有人说,“超级中学”的“幸福”完全是建立在众多其它高中的“痛苦”之上的。

  由此可知,“超级中学”之所以成为媒体热议的众矢之的,成为一些媒体人眼里的“地狱”,是因为它只关注学生现在的眼前利益,不重视学生今后的未来发展;而“超级中学”能够成为部分学生和家长趋之若笃和受宠若惊的“天堂”,是因为“超级中学”不仅能够帮助一些考生进入清华、北大等一流的状元学校,而且能够实现考生家长“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梦寐以求的夙愿。殊不知在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尴尬的社会里,现在的北大、清华学子由于“就业难”导致毕业后卖猪肉做生意的有之;由于兴趣和爱好的不同,“弃北大读技校”的也有之。鉴于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多元化就业是大势所趋,所以,考取了北大、清华既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更不能够成为社会上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所期待的“天堂”。

 (作者系邵阳市洞口县第七中学 谢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