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困难群体,谁来救?

邵阳新闻在线2014/12/01 11:03:24 分享到

  “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一人得病、几代受穷”、“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这是我国许多中低收入人群面临大病来袭时的真实写照。“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不愿面对而又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话题。

  “怕看病”是基层群众的普遍心态。一旦家中有人生了大病,除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之外,还会发生一系列连锁效应:劳动力因病不能正常劳动;家人为了照顾患者也不能外出务工;家庭中其他成员患病却已无钱医治;子女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选择辍学、外出打工挣点钱给患病成员看病。最后,整个家庭都陷入了困境。一个全方位、立体、多层次的大病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困难群众抵御大病来袭的最大期盼。

  首先,不断健全由政府力量主导的大病救助机制,既是一种必然的公共选择,也渐渐成为基层救治力量的共识。目前仍为“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保,却让大病家庭“有勇气迈进医院的门”,基本医保作为第一道保护网成为减少大病悲剧滋生的土壤。

  其次,政府在不断增加基本医保投入的同时,新增财力要重点向大病保障倾斜。通过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筹资方式,重点提高大病医保的实际报销比例,适度上调大病医保的封顶线。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慈善组织和民间自发组建的“草根”慈善也日益壮大。与来自政府力量的救治并行不悖,在政府救治的薄弱环节,慈善组织接过“接力棒”,是完善多层次、立体的大病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

  此外,应加强慈善立法,对慈善组织医疗救助运作、监管方面加以规定,明确慈善组织、医院、患者的权责。通过“慈善市场”自由配置救治资源,加上政府引导规范,真正构建起医疗救治制度的多元化运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