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学生足球特长将记入档案,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之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6日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将完善政策,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11月27日《南方都市报》)
笔者认为,为了尽快落实教育部的这项政策,让足球成为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目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最重要的还是应该马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使每个学校都得有一个像样的足球场和相应的足球器材作保证,这是最重要的。要想普及校园足球,如果按照全国校园足球竞赛方案,要组织开展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必须保证每一所学校至少有一个可以踢足球的足球场,而目前的情况是能够满足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像样的篮球场就不错了,至于足球场,目前很多乡镇一个公共足球场都没有,在一般的县属高中也很难找到一个足球场,其它的农村中小学校就更找不到了,这种尴尬局面还踢什么足球?为此,笔者建议,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关键是足球场的普及。中国足协、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应当立即拿出大量的资金协助全国各中小学校启动一项工程,在广大农村、中小城市做好普及足球的工作,修建更多的足球场,以满足校园足球运动的需要,因为农村平整一块足球场不是什么难事。
其次必须要有足够的合格师资作保证。要想使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足球的机会,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懂足球的体育教师队伍。可是,在现在的中小学里,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的小学中,由于既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更没有懂足球的体育老师,平时学校里按照周计划所开设的体育课大多由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老师兼任,体育课大多成为虚设,所以,教育部必须一方面加快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在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中加大体育教育专业规模,在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中单列体育教师专项,鼓励体育教师走教,聘请社会体育技能人才和退役优秀运动员按照有关规定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另一方面将足球纳入体育教师“国培计划”,加大“国培计划”培训体育教师力度,拓宽体育教师培训渠道,争取使每一所乡镇中小学至少有一个懂足球的体育老师。例如,据了解,教育部计划在2015年全国初步培训6000名校园足球师资。
再次,要保证按照教学大纲教材要求开足体育课。有了场地和教师,就要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里按计划开设好所有的体育课。关键是要把足球发到孩子们手中,让孩子们接触足球,开始玩足球。例如,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在评价环节,体育课成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学生体质状况和足球体育特长将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总之,教育部把足球作为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足球特长还将记入档案,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之一。教育部将主导校园足球,并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校园足球进入升级版。同时将完善政策,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真正落实好这项政策,这就给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成这些要求,必须下大力气努力做好以上三项工作。鉴于目前我国校园足球所处的尴尬局面,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里,学生只关心学业成绩,教师只重视“升学率”,学校里既没有足球,也没有足球场,更没有教足球的老师,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校园足球的普及将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