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家长用金钱来“奖励”孩子,如拖一回地奖1元,洗一次碗奖2元,单科考满分奖100元,期中、期末考试获年级第一名奖1000元……
用金钱作为奖励在短期内可能会激起孩子的积极性,会取得一些临时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对孩子的性格和今后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依赖“奖励”。如果孩子经常获得金钱奖励,他们会变得愈来愈依赖“奖励”。多奖多做,少奖少做,不奖不做。有朝一日,奖金没了,孩子也就没有“奔头”了。本来有些事是孩子喜欢做的或应该做的,结果变成了是家长“逼迫”做的,他们体会不到做事过程中的快乐。
惯坏孩子。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改掉坏毛病、坏习惯,如吃饭慢、写作业慢,就用金钱奖励,这样只会更糟。
扭曲孩子的金钱观。金钱奖励,可能会让孩子从小沾上了铜臭味,成为拜金主义者。让孩子觉得自己努力的“唯一”结果是为了金钱奖励,这样其实对培养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再说,孩子还小,没有理财能力,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孩子手上有钱了,会让他们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金钱奖励,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因此,奖励孩子应采取正确行为,即采用精神性的、活动性的和少量物质性相结合的形式来奖励。
精神鼓励,如口头表扬、鼓掌、亲吻、拥抱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从而加倍努力;活动奖励,如让孩子与父母一起做游戏、制作手工作品,让孩子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去公园、图书馆、少年宫,和喜欢的朋友一起逛街等,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友情的可贵,从而更加积极;物质奖励,如给孩子买必需的学习用品、图书、喜欢的食物、时尚的服装、心仪的玩具等,能直接促使孩子努力,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教育过程中,任何奖励的手段都不是目的,只是辅助性的评价,是对孩子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肯定,用得适当,用得合理,会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养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反之,会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