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不少幼儿园(主要是民办幼儿园)还普遍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幼儿园“被小学化”,3~6岁的幼儿几乎天天都有家庭作业,而且分量不轻。家长纷纷抱怨:幼儿园不是给孩子布置作业,而是给家长布置作业,“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完成这些超越年龄的作业?”对此,幼儿园也有说法:我们是根据家长的需求设置课程和布置作业,很多家长以孩子认了多少字、背了多少古诗来衡量幼儿园的好坏,我们不得不迎合家长的想法,否则就会流失生源。
的确,目前学生家长对于教育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重视,希望孩子快成才,早成材的迫切心理,促使许多家长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内容,进而出现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把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数字运算等小学一年级的部分教学内容纳入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甚至把幼儿园的学前班办成了“小学预科”班。
有一些家长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除了读双语幼儿园,还报了一个英语兴趣班。总觉得小孩学英语越早越好,特别是其他孩子都在学,自己孩子不学的话,担心以后上小学会跟不上。一位公办园孩子的妈妈说,从中班下学期,民办园的很多孩子都开始学拼音、20以内加减法,可是公办园却不教。看着民办园孩子的“出色表现”,她心里暗暗着急。虽然听说过孩子上学前班弊多利少,但在“被摧残”与“被淘汰”之间,她只能选择前者。
由于公办幼儿园,有上级主管部门监控,有丰富的经验和高素质的师资,有特色鲜明的教学和科学的育儿理念,严格执行“不提前教授小学课程”的规定,再加上合理的收费,多年来一直受家长热捧;而一些民办幼儿园大都设有幼小衔接班,所学内容大多为拼音、写字、数学加减法等偏向于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的课程。在大班会教一些等同于小学一年级课程的内容,一些民办幼儿园甚至“挑战”小学三年级课程,而且多少都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众多家长在孩子被“拔苗助长”与被“淘汰”之间选择了前者,导致公办园的小班孩子入学难,大班孩子严重流失的现象,使许多公办幼儿园出现了“小班挤破门”、“大班冷清清”的尴尬局面,而民办幼儿园的招生情况却恰好相反。
幼儿园“小学化”,犹如“拔苗助长”,这些现象危害极大,令人担忧,这种局面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今年在其官方网站发布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国家重大项目。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出台《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监督管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各省教育厅也要求幼儿园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订保教工作计划。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身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过早、过多地进行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的产生。
笔者认为,幼儿园“被小学化”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抢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玩耍游戏的权利,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甚至让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和恐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因为一方面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学习过于吃力,幼儿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抑制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儿童在幼儿阶段,如果过多地学习了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当他们进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适应的状况,学习容易“塌腰”,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情况。例如,有些孩子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辍学,其中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我们的一些幼儿园“被小学化”。“幼儿园”—顾名思义就是幼儿快乐成长、游戏的一个乐园。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地方,而不是教育机器流水线上的牺牲品。
由此可知,由于部分孩子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造成一些民办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不仅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而且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消弱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所以,笔者建议,幼儿园时期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在培养中应重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专注和探究品质的培养,并把品质培养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当中,抵制以牺牲孩子快乐为代价的功利性教育。例如,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幼儿园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整天背诗歌、做作业。同时希望小孩能够顺其自然地发展,不想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按照他们的兴趣来教育。还有一些家长希望小孩在幼儿园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礼仪。这些想法都很好,笔者希望我们的家长可以积极改变自己陈旧的观念,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断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