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点半,天还没亮,郑州一高校的学生,已经开始晨读……不,开始打扫校园了。这是必选课,清扫不好还会被扣分。学校负责人:“拿着扫帚也是学习,这是学校特色教育。”学生:“学费交了,可没想到来这天天扫地近两小时。”(12月8日《金陵晚报》)
长期以来,学校乃至社会都习惯于把书本知识定义为学习内容,有的学校常常把升学作为学校工作的唯一目标,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做题、考试。有的学校还在校门口、教室里赫然挂出诸如“多考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雷人的标语横幅,忽视了学生基本技能、生存本领、自理能力的培养。于是,高分低能、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层出不穷。如有人一个学期花费千元的邮寄费邮寄脏衣服回家让家长洗。这不得不让人徒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叹。大学生远离了父母,生活需要“独立”。现在的孩子就是缺少这种“独立”。学校将学生打扫校园设为必修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独立”能力,不应有争议。
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如今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如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未让孩子干过家务活,更谈不上“吃苦”了。有的父母从孩子上小学起就陪读,一直陪到大学毕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有媒体报道,某大学一位即将毕业的高材生,因成绩出类拔萃,学校将选送其去美国某名牌大学深造,却被他一口回绝。理由令人心酸:他不会洗衣服,不会买东西,不会做饭,不懂得与别人交往等。大学四年,他的衣服都是妈妈定期到学校拿回去洗。自立、自理本是从娃娃抓起的教育,到大学生这儿反倒产生了抵触,想来令人心寒。
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居住的宿舍、学习的教室、生活的校园都不愿打扫,自理从何谈起,义务还能不能尽,责任如何担当?大学里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每天的清扫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修为,不但有利于培养其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更是增强劳动意识、锻炼劳动技能的好做法。
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因而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在师生交往、参与班级和校园文化活动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团结协作精神的缺失。让学生打扫校园,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劳动知道劳动的艰辛、分享劳动的成果,在劳动中学会互助合作。
总之,在当今世风浮躁、劳动教育相当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打扫校园成为必修课值得点赞,不应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