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AP(大学先修课程)来了!这个学期,《通用学术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等三门大学课程在上海交大附中正式开课,90余名高二学生注册成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的首批学员。家长最为关心的CAP能否像美国高中“AP课程”一样,与高校进行学分互认,或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目前仍是个未知数。有网友认为这依然是一种接受式学习,而非主动式学习,且加大了课业负担,有人则认为,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对此,你怎么看?
所谓“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指在高中开设的具有大学水平的课程,简称“CAP”课程,开设“CAP”课程旨在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等。中国教育学会希望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先修课程,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发展学习和研究能力,帮助其为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更好、更快成才;同时也为深化我国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大中衔接,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契合,推进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报道,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是今年3月,由中国教育学会在京宣告启动,计划在年内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0所左右中学组织实施。8月,经过初步审议,全国仅有64所高中符合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试点学校条件,获得试点批准。截至10月,全国64所学校共有3705名学生注册报名参加。其中,北京十一学校参加人数最多,达到217人,西北师范大学附中报名人数也超过了200人。从此,大学生的基础课程登上了“学有余力”的高中生们的课程表。
然而,议论也随之而起:家长最为关心的是中国的“CAP”课程能否像美国高中“AP课程”一样,与高校进行学分互认,或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目前仍是个未知数;有网友认为这依然是一种接受式学习,而非主动式学习,且加大了课业负担;有人则表示,对于"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是否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哪些学生能从中受益,是否会导致新的教育不公?
鉴于目前我国一方面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脱节使大学老师不熟悉高中生的学习方式,高中老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缺乏了解的情况;另一方面总会有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高中生很快地掌握了高中知识,如果让他们一味埋头于应试训练,只能是浪费时间。这些高中生“吃不饱”,难以获取新知识,学习兴趣得不到发展,对个人成长和社会人才培养都不利。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等。笔者认为,家长们的担心和网友们的热议不无道理,就目前而言,要在中国的高中学校首次开设“CAP”课程,还需多方努力,重点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所有的高中学生必须学完全部高中知识,基本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保证不影响高中毕业考试的前提下适时开设“CAP”课程,所以,按照专家的建议,在高三开设“CAP”课程比较适合。对此,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CAP项目总协调人杨念鲁表示,现在许多高中高三不讲课,基本是复习,有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这一年的时间基本浪费了,CAP项目就是要帮助他们在临近高考的半年或一年内可以腾出时间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为他们今后在高校选学、开阔视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二是为了不加重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只能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参加“CAP”课程的学习,而且必须严格控制学生人数,设立准入门槛,把握遴选标准,不宜大面积推广,否则,这就好比现在的许多幼儿园提前开设小学课程一样,不仅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是一种典型的拔苗助长行为。例如,据了解,“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包括三个方面的遴选标准:首先,在完成日常学习且成绩优秀,仍有时间和精力可以进行更有挑战性和更大难度课程的学习,建议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选择;其次,学生对某一学科领域有浓厚兴趣,有意愿并有志于对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再者,学习某一学科或课程基础扎实,且成绩突出。然而,谁有资格上这些课,成了问题。现行的做法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由老师对“学有余力”者进行筛选后确定上课名单,是一个“双向选择”。
三是在目前还没有正式确定第三方机构参与开设“CAP”课程的情况下,承担先修课教学任务的主体仍然是高中老师。因此,对于那些现在还不具备条件的中学,相关高校可以提供相应的教师培训和课程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课程开设工作。事实上,今年暑假,200多名来自试点中学的老师,已经接受了该项目课程研究与教学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培训,第二批教师培训计划也即将展开。据悉,CAP开设要求每班保证一名教师全程授课;每周2课时,共36课时;有专用教室;使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教材;班级规模建议不超过30人;选课学生条件可参考《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学生选课指导意见》。项目管委会将于每个学期末统一组织各科考试。
四是据记者获悉,尽管借鉴了美国高中AP课程的思路,但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项目仍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尚未与任何一所高校达成学分互换协议,也未与高校自主招生进行挂钩。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如果项目的理念、方法和运行机制都能如期实现,希望最终得到高校的认可,打造成中国版的AP课程。"每个高校情况不同,要找到一个普适的学分互换机制,让很多高校承认第三方机构组织的学习考试,确实有难度。"交大附中教务主任顾岗说,学校提醒学生,不要带着功利目的去学CAP课程,主要着眼点是提升软实力和相关学科素养。此外,杨念鲁强调,该课程并不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它只是社会团体发起和引导的、只针对特定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服务。由于包括课程研发、教材编写、师资准备,整个系统的运行需要成本,该课程将来可能会考虑收费。当然,对于优秀却贫寒的孩子,“一切皆有可能”。据悉,该项目会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帮助有能力、有需求的寒门学子。
据媒体报道,"大学先修课"的开设,目前,国内正处于最基础的探索阶段:一部分是引进美国AP课程,一部分是类似AP课程的"中学与大学对接课程",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先修课,基本处于"无组织"状态,缺少在课程开发、授课教师、学习条件、成绩评定等方面的系统设计、组织和管理。由此可知,在中国的高中学校开设“CAP”课程,时机还不够成熟,还有许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做,如是否适合?虽然设立了准入门槛但将来若与自主招生挂钩,是否会导致大量学生为了升学、免修学分而盲目选报,陷入应试泥潭?CAP成绩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出过程性评价?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在中国的高中学校开设“CAP”课程只能是一种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