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通知还指出,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还存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如随意篡改、乱用成语,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
每年网上都会冒出一堆热点词语、句子,去年更是扎堆出现一大批四字新词,这就是网络用语。随着在网上的不断升温,网络用语往往会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中出现,在一些娱乐节目里尤其活跃。平时不上网或者很少上网的人面对网络用语时会感到很陌生,甚至不知所云,但网民们却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因此,也难怪此禁令一出,便引起网上嘘声一片。在笔者看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禁止网络用语上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就如同网友说的那样——纯属“有权就是任性”。
在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网络用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几年来,我国网络建设飞速发展,据最新研究报告,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32亿。网络平台就像现实中的一个小社区,即使两人相距千里,在网上聊起天来如近在咫尺,而6亿多人云集于此。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句、一个观点、一个视频、一幅图片,经过一部分网友发动,偶尔加上部分商业推动,就能在网上形成“滚雪球效应”,一呼百应,形成主流意见。例如,“nozuonodiewhyyoutry”等中式英语,不仅在国内接受程度高,甚至“漂洋过海”被美国在线俚语词典收录,网络用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网络上信息内容多、更新快,网民创意跌出,网络用语就不断涌现。可以说,部分热门的网络用语,不仅是网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网民共同的身份标签。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紧跟时代潮流或是吸引眼球,开始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用语,也是为了更容易被群众接受。既然一些网络用语深得人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何必出台这么一个“不接地气”的禁令?
语言一直是动态的,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有人局里说,“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网络成语”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乍一看觉得很难理解。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使现存的成语,也是在逐渐被大部分后人认可和使用之后才成为今天的“成语”,现在仍有许多成语不为普罗大众所熟知、理解,甚至被误解,如侧目而视、峨冠博带、一狐之腋等。而网络用语中,例如“高富帅”“美富白”等词,含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特色鲜明。不少成语现在的含义几经更改已经发生变化,甚至与古时的原义截然相反,如空穴来风,原比喻自身存在缺点,留言就趁虚而入,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今天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依据,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成语的内涵每一次发生变化,实际上就是一次翻新,即使富有争议也可以登广播电视的“大雅之堂”,那么网民创造发明的网络用语,有何不可?
面对网络用语的优劣,广播电视节目、广告,网民有较强鉴别和完善的能力。目前传媒发达,内容繁多,广播电视节目、广告有自己的制作水准、独特内容和目标受众,试问诸君何时听过央视新闻联播语言调皮活泼,各类语言类娱乐节目吐词庄重严肃?媒体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慎重地选择网络用语,即使严肃如《人民日报》,也曾经在一期的头版头条标题中使用了网络用语“给力”,更接地气,引来网民热赞一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网民对于网络用语,也有很强的鉴别能力,一些低俗不堪的网络用语很快就会被网民的“正能量”淹没,或者被改造含义,如曾经“不堪入目”的网络词语“屌丝”,开始是被部分网民用来贬低他人,不料最终成为了全民自嘲的高频词汇,以“屌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屌丝”一词的兴起,迎合了普通大众通过自嘲解构现实的心理,是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同,甚至被媒体称为“庶民文化的胜利”。既然广播电视和网民自由标准,而且并非所有的网络用语低俗不堪,又何必出台禁令将网络用语“一棒子打死”呢?
网络作为媒体中的“新生儿”,网络用语就如同这个“新生儿”发出的“童言童语”,有“不懂事”的词语,也不乏精彩纷呈的语句,对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不应庸政懒政地发出一纸禁令掐住其脖子,而是应多加引导和规范网络文明用语,少做“有权就任性”的事。
(作者系邵阳市新宁县回龙寺镇人民政府 宁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