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考将实施“全科考察、文理不分”新举获点赞

邵阳新闻在线2014/12/19 14:30:34 分享到

  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中青在线北京12月16日电)

  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促进高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为此,12月16日,教育部对外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这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重要配套政策。根据《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高中全部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3个成绩最好的科目算入高考总分。而且,每科目可有两次考试机会,甚至更换已选考科目。用行动兑现“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承诺。意见中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

  “不分文理”和“全科覆盖”:考试科目,不再是分文、理科生。而是大家一视同仁,高中14门学科都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普通高中在校生都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

  “分类考察”:14门学科分两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门科目的考试,由省里统一组织。而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5门科目的考试,由省里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的组织方式,考核的方式可多样化。

  “两次机会”:学生可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甚至可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据了解,虽然所有科目都在考察范围,但是考察的方式并不相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A、B、C、D、E五个等级呈现,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科目,计入高考总成绩。学生可文理兼修,文理兼选。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学生在三年时间内可以合理安排考察的科目和数量,各省(区、市)还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学生提供第二次考试的机会,以及更换选考科目的机会。

  “严格公示”:为便于选考,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高校要在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前,公布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具体要求,保证信息透明、对称,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安排。

  为了进一步切合高中毕业水平考试的实际情况,在考试时间上,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各省份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长期以来,考试成绩以百分制呈现,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呈现成绩打破了只用百分制评价学生、评价教育质量的做法,淡化了分分计较,学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些新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这次改革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是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方式呈现,除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科外,其它学科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不参加高考的学生,不需要和其它学生学习、备考一样难度的教学内容。二是现行高考科目是统一规定的,有的科目学生不擅长但又必须考。改革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可选的,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扬长避短。学习有兴趣和擅长的东西,可能就不会感觉太累。三是现行高考是将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一直带到高三“算总账”,三年中各门考试科目一直处于备考的过程中,并且毕业时集中考6门,学生考试的门数多,强度大。改革后,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的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三年中完成,实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可以分散备考的门数,缩短备考的持续时间,减轻一次性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学生的高考也将从“标配”时代进入了一定意义上的“自选”时代,“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同时,也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将迎来彻底的变革。”浙江省考试院副院长刘宝剑说,分层教学、走班制等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