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进校园不宜提倡

邵阳新闻在线2015/01/12 09:31:00 分享到

  刚刚过去的圣诞节余温还在,对于学校该不该庆祝圣诞节的争论却越发激烈。有网友爆料,温州市教育局发文要求“不在校园里举行任何与圣诞主题有关的活动和庆典”,对此,很多人表示赞成,希望学校能重视传统节日,而非一味的推崇西方节日。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与时俱进并不为过,洋节不过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圣诞进校园,你怎么看?

  为了纪念救世主耶稣降生,而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故传统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由此可知,12月25日是洋人的圣诞节,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会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所以主要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都盛行圣诞节,这些国家基本上都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如:美、俄、英、法、德、意、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对于圣诞进校园,有网友认为,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为纪念基督诞生的节日,不过后来成为西方社会普遍的节日,常和新年一起庆祝。但我们中国不是基督教文化的国家,我们有我们的文化习俗,有元旦,有春节,为什么要过别人的新年呢。更何况现在社会流行过圣诞节很大程度是商家为谋取自身利益而宣传出来的。也是西方对我们的一种文化侵略,如果一个民族整天过别人的节日,而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个民族最后又会怎么呢?

  笔者认为,我们要一分为二看待圣诞节。首先,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使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其次,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遵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所以,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我们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迷失自我;既不能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能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但圣诞进校园不宜提倡。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着龙舟,吃着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无比,喜不自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使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