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近日,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1月12日《新闻晨报》)
如今孝文化几乎缺失,媒体曾报道,儿女满堂的老人因无人赡养而住猪圈,儿子不满母亲的唠叨用石头将母亲打死。“百善孝为先”,孝文化的传承很有必要。但笔者认为,800多学生集中在学校大厅里,着统一的汉服,齐刷刷地向爸妈行三跪九叩之礼,有点做秀,是形式主义。
孝道教育,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葆有一颗恒久孝心,并最终转化为孝行;孝文化的传承,要像春雨润大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应从书本、活动等方面制造一种孝文化传承的影响,让更多孩子知道什么是孝文化,如何来传承和传递;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来自于生活,要从细微处着手,要从小事上慢慢积累。父母和老师要做出榜样,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
一个人如何对待父母和长辈,后来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一次磕头、一根白发能对孩子产生多少影响,又能唤醒多少孝道?中国社会不缺这样那样的仪式,最缺的是对于仪式所传导的内涵的心领神会。
孩子对父母的“孝”有各种表达方式,如远行时报给父母的一声平安、父母生日时的一声祝福、重阳除夕的日子与父母围坐的一番家常话……又何必被要求下跪?人和人之间,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强迫孩子下跪,有违《未成年人保护法》。再说,下跪与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独立、平等与不唯唯诺诺地盲从的现代意义孝道存在明显冲突。因此孝文化的传承也应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简单地从先人那里拿来照用,应植入新的时代价值元素,应给孩子灌输融合了现代文明、社会责任的孝道意识。
因此,我们在孝文化的传承上,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