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种编校质量不合格教辅读物回炉再造是好事

邵阳新闻在线2015/01/30 10:38:19 分享到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13种编校质量不合格教辅读物,并依据相关规定对相关出版单位作出行政处罚。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口算应用题卡·一年级·下册》等图书被责令30日内全部收回。(人民网1月21日讯)

  据了解,此次公布的不合格图书,存在的主要差错包括一般性字词差错、知识性差错、题目或答案差错等。其中,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口算应用题卡.一年级.下册》的差错率最高,达到3.75/万;差错率最低的《小学生学习地图·一~三年级》也达到1.21/万,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其中,一般性字词差错较多,包括漏字、多字、拼写、翻译错误以及音标不准等,例如,“经济原因”误为“经济愿因”、“中国人”误为“中国入”、“荀子”误为“苟子”、“海拔高度”成了“海拨高度”、“秋风所破”成了“秋风听破”,等等。在知识性差错方面,存在历史知识错误、地理知识错误、化学方程式错误等,例如,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错成“印度雅加达”。在题目或答案差错方面,存在答案缺失、答案错误等,例如,《口算应用题卡·一年级·下册》一书有一道数学题:“小华今年10岁,他比爸爸小17岁,去年,他比爸爸小多少岁?”答案是“18岁”。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依据相关规定,对13家出版社中的11家出版社分别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责令11家出版社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日内,全部收回不合格图书。此外,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吉林摄影出版社已被当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法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

  教辅读物严格整顿,大快人心。众所周知,教学辅导读物,是孩子们自学的书刊,如果说编著不认真,校对不认真,差错太多,不是对学生的误导吗?知识性错误,是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学生学习要求真知,做真人。出版读物要为孩子们的读书求知负责,审编要一丝不苟,要精益求精,绝不能以讹传讹。

  有些错误虽然能一时看出来,但影响很不好。正规的出版读物都尚且如此,那些假冒伪劣的读物更是可想而知了。去年,由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联合发起的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网友随手拍——“啄木鸟行动”引来不少人参与,一些错别字在这些“啄木鸟们”的敲打之下无处容身。谐音的方法改成语,并不可取。例如把“衣来伸手”错写成“衣来身手”,把“认真地”错写成“认真的”,邵东县第四完全小学46班的老师叶小娟带着学生在一份报纸上找到了十几处错误。

  由此看来,对于教学读物和报刊,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应该采取严厉措施来整顿,不能让错误性的,包括不规范的文字在社会上流传,保证知识的正确无误!促进学生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