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对待“知识无力感”的现状

邵阳新闻在线2015/03/01 13:22:00 分享到

  春节期间,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磊光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阅读量已超过4.6万多次。“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相比春节,丧葬是村民共同呈现力量的难得时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2月25日南方都市报)

  据媒体报道:新中国成立至今,一共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成为批斗的对象。以大老粗为时尚,越穷越光荣。

  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而勤劳致富。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依然在单位拿着固定工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 

  如今的“读书无用论”首先从农村出现。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几大难题:比如,高昂的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以及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在一些农村学校,放弃高考的学生高达三成。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于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渐渐在农村有“抬头”和蔓延的趋势。

  笔者认为,由博士生返乡笔记爆红所引发的关于“知识无力感”的讨论,实际上是目前形势下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具体表现。对于返乡笔记引发的争议,虽然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磊光回应称,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然而,从目前形势下的就业情况和工作收入来看:博士生不如研究生,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农民工。这种“脑体倒挂”现象真实地说明了“读书确实无用”的尴尬,同时也充分地反映了“知识确实无力改变现状”的局面。

  关于“读书无用论”有些人认为:“不读书一辈子穷,读了书当时就穷”。这是因为有些家庭相对贫穷,供不起孩子读书,选择放弃升学也是无奈之举。他们也清楚“不读书一辈子穷”的道理,但也面临“读了书当时就穷”的尴尬现实。那么高的学费,令他们望而生畏:这个学期东凑西借解决了,下一个学期还没有指望,3、4年得花多少钱?思来想去不寒而栗。既然“癞蛤蟆”吃不到天鹅肉,空想不如放弃。

  今天,发出“读书无用论”呼声的主要是在农村。很多大学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与其得到的回报差异太大,前者过高,后者过低,在一定时期内,很多大学毕业生连接受教育的本钱都赚不回来。本着不在没有收益的事情上投资的理念,一些农村学生寒窗苦读十余年,却在高考前结束了学生生活。

  读书真的没有用吗?任何人都承认,一个人如果多读点书,可以提高素养,那么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两个人从事同样工作时,如果成绩一样,一旦工作变得有挑战性,读过书的人就会脱颖而出,这说明读书依然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的显露需要机会,有的人也许得不到这个机会,但不读书意味着机会来了,你都无力把握。

  华人首富李嘉诚有句名言:“知识改变命运”。笔者认为,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知识绝对不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唯一途径。因为知识是多方面的,人的工作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些人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做有关文艺宣传方面的工作;有些人有科技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做有关科技方面的工作;有些人有医疗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当医生,从事救死扶伤方面的工作;有些人有种地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干农活,做种地方面的工作……。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一项工作,只要有从事这项工作知识的人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出成绩,从而改变这个人的命运。因此,一个人的命运不仅跟这个人的智慧(即知识的多少)有关外,而且跟这个人的时运和机遇,具有的经验和技能以及待人处世和所处的环境都息息相关。因为没有知识的人,今年即使赚得了几百万,到了明年或者后年就又可能是个穷光蛋;而有知识的人今年是个穷光蛋,到了明年或者后年就可能腰缠万贯。

  由此可知,虽然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有些工作必须是有这方面知识的人才能够做的,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只能望尘莫及;有些工作单凭知识也无可奈何,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才能够胜任的;所以,知识、经验和技能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且经验和技能比知识更重要。为此,笔者建议,希望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博士生和研究生以及大学生朋友,只要你们正确对待“知识无力感”的现状,利用自己的知识特长,耐心等待,把握机遇,勇于正视就业现实,敢于降低就业门槛,积极调整就业思路,主动舍弃就业“身价”,就一定能够打破“读书无用论”的僵局,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等待就业的朋友们,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