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进课本不可取

邵阳新闻在线2015/03/07 18:15:25 分享到

   “親要相见,愛要有心”,在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冯小刚把繁体字的传承作为议题提出,认为文化传承需要繁体字,希望中小学课堂能教孩子们部分有生活含义、反映祖先智慧的繁体字。这一议题得到了一些网友的点赞,但也有人表示,繁体字回归课堂可能会增加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而且我国的简体汉字已经普及,朝令夕改或随意“穿插复旧”,反而会显得不够严肃。对此,你怎么看?

  “亲”的繁体是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组成了“親”,“愛”是在“爱”中加了一个“心”,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有心”。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中,著名导演冯小刚称学汉字就要给孩子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文化传承需要“繁体字”,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并增加到小学课本里。“繁体字”回归就此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繁体字”简化后,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例如,“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買成钩刀下有人头,輪下有匕首,進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匪还是匪”等。在文字专家看来,当前,简化字已经深入人心,要恢复“繁体字”,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不可估量,恢复“繁体字”不可能也没必要。在面对“繁体字”的问题上,最佳方案应该是“识繁写简”,在写“简体字”同时,认识相关“繁体字”以及背后的文化。

  笔者认为,“繁体字"进课本不可取,但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美术和书法作品中的欣赏和补充内容之一;同时在教育体系中,可以借助文言文部分恢复“繁体字”学习,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凡大量涉及古代文献者也可以使用“繁体字”,这样做会更务实一些。

  这是因为一方面“繁体字”的简化有一个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扫盲,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成年人,为了这一需要才根据群众中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这为全社会的扫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我国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目前,“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了。由于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千年的漫长历程,至今已经基本定型。所以,在“简体字”已经推行近60年的今天,贸然恢复“繁体字”,让“繁体字”进课本,可能会带来许多不便。对社会人,恢复“繁体字”是否会带来识字的障碍与冲突呢?对在校学生,既要学习“简体字”,又要学习“繁体字”,究竟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不能仅仅出于主观想象,还需要客观实践来检验。但一旦恢复“繁体字”开了头,再叫停,就显得过于轻率了。即使只如冯小刚委员的建议,只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是否会带来“繁体字”的全面复辟,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简化汉字的目的就是要使汉字容易学,容易记,容易用,这不但是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也为了愿意和中华民族交往的外国人。简化汉字大大节省了整个中华民族学习记忆使用汉字所花费的时间。凡是对汉字有点研究的人都知道,“繁体字”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西方的学者称其为"天书",这个比喻,形容“繁体字”极其复杂的字型,是令人生畏的。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对于“简体字”,老外就已经觉得难写、难认、难读、难记了,更不用说更复杂的“繁体字”,更何况还要加上“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穿插转换。统一中文确实可以更好地推广中华文化,但在"简体字"已成潮流的情况下,恢复"繁体字",不仅会造成统一中文的复杂化,而且会打乱国际学汉语的热潮,从而给自己找了麻烦。其实,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实。大部份的中国人,包括香港教了数十年的语文教师,终其一生都无法记住这一万多个"繁体字"。“简化字”和“繁体字”相比,其笔划大大减少了,学习和记忆的难度也就相应地大大降低了。

  所以,虽然“繁体字”从字形到字义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色彩,是我们文化的根,而且现在世界上还有不少的人在使用。尽管“繁体字”可承载丰富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教育意义和沟通意义等,作为中华儿女,能够认识“繁体字”,能够写“繁体字”,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化繁为简"的做法,也确实对一些汉字造成了伤害;"繁体字"比"简体字"漂亮也是某些人的一些看法。但笔者认为,繁体字”进课本不可取,这是因为“简体字”与“繁体字”相比至少具有如下优点.:一是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二是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三是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四是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五是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同时"繁体字"简化后虽然有失它原有的意义,但字本身的含义仍然不变。六是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而"简化字"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