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广西代表团参加审议,当谈到扶贫工作时,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这是做扶贫工作的方法和方向。
近些年来,每逢重大节日特别是岁末年初,不少地方都会相继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为困难群众、贫困老党员送去了粮油等慰问物资,有的为退休老干部送去了慰问金,有的为留守儿童送去了衣服、书籍,还有的为偏远区域的困难群众送去了文艺表演和祝福……无论哪一种形式,它都是党和政府关心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一种活动,领导深入基层、进门入户看望困难群众,不仅可以使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而且可以使领导干部零距离和群众进行互动交流,了解群众的期望,听取群众的建议,更好的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但是,有些地方的领导把扶贫帮困看成了年节的一种“规定动作”,前去慰问只是履行了一件“例行公事”,甚至为“扶贫”而“扶贫”、为“帮困”而“帮困”,随便就近找几户困难家庭,单位拿一点钱,或买上一点节日礼品,领导下去握个手、说句话、照张像、摄段影就打道回府。如此这般,恐怕就不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了,困难群众也难以体会到“温暖”,这样的扶贫则失去了“扶贫”的本来意义,而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盆景,成了装点门面的手段,是地地道道的形式主义,不可能真正做到关心群众冷暖、了解群众之所急、解决群众之所难、帮扶群众之所困,这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相关甚远、背道而驰。
由此看来,我们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要根据需要“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急之所需,思之所忧,解之所难,不能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地放下米、面、油、钱等也转身离去,而应该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用心思考,选择好“扶”的对象与“扶”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确定“帮”的内容和“帮”的时间,并静下心来,多陪接受“帮扶”的群众话话家常、谈谈时事,给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怀,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扶”的爱心、“帮”的暖意,让干部群众的联系在“帮扶”中进一步密切,这样的“帮扶”才算是名副其实。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有不少的困难家庭,仅靠年节一两次的“帮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真正关心家庭困难的群众,一方面要在年节期间“帮扶”到家,更重要的则是把文章做在平时,做在“帮扶”活动之外。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样,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困难群众的“困难”之因,区别不同的情况,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办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