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和张国立,在两会的讨论会上呼吁,恢复一部分繁体字以传承传统文化,并期望能让孩子们感知“親”、“愛”这些有内涵的文字,让部分繁体字进入中小学课本。(3月6日《现代金报》)
冯小刚和张国立的呼吁顿时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有人说此举利于传承传统,也有人表示,繁体字回归课堂可能会增加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而且简体字已经普及,朝令夕改或随意“穿插复旧”,反而会显得不够严肃。
在基础教育中推行繁体字,这个提法并非是冯小刚和张国立的首创,其实几年前已有专家提出,那么,繁体汉字到底有没有恢复的必要?笔者认为,认识可以,不提倡使用。
汉字是字形、字音和字义的结合体,写出来方方正正,故称“方块字”。古人在造字时,也并不任性,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大多数是既表音又表意的形声字。在国学热兴盛的当下,教孩子认识一些常用汉字的繁体字形,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便于孩子将来接触到传统读物或古文典籍时可以尽快亲近起来。
让孩子认识繁体字可以,但不提倡使用繁体字。繁体字之所以简化,就是因为难写难记。因此,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接受了新兴的思想,才慢慢摒弃了一些复杂的字形字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简化字更是得到广泛普及,让更多人能认字、书写,而且在日常的文化交流中,也显示了其便利性。再说,这些简化字字形的确定,并非“拍脑袋”决定的,是经过了一定的比较、研究,才最终拍板的。不过个别文字在简化以后,容易混淆原来的意义,如后来的“后”与皇后的“后”,原本不是一个字,如果能够将这些字恢复繁体字形也未尝不可,这样就能辨别它原来的意义了。另外,在书法创作时,如果使用繁体字更为美观,用用也无妨。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文字简化是个必然,简体字是顺应发展而产生的。因此,为传承传统文化,让孩子认识繁体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是可以的,但日常使用,还是简化字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