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全国模范教师吴正宪代表,替农村小学生和家长递上了一份特殊的建议——为农村小学生“加椅背”。(3月11日《山西晚报》)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各方面变化显著,这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仍存在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吴正宪代表告诉记者,在对河南、河北、甘肃、贵州、山西等地进行教师培训时,她和其他老师曾深入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教学点,看到孩子们整日都坐在没有靠背、“摇摇晃晃”的简易板凳上听课,倚在不稳定的课桌上写字。“我看了非常揪心。”吴正宪说,“如果长时间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学习,学生容易产生近视以及脊柱弯曲异常等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我希望当地能引起重视,为孩子们添张有靠背的椅子。”
本人就是贫困地区的一位老师,每每看到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刻苦学习,既心酸又感动。夏天,他们用书扇风;冬天,他们红嘟嘟的脸和粉嫩嫩的手都冻得开了裂。
如何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让教育政策和资源惠及农村地区学生,提升农村教育水平,逐步缩小教育在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7日在参加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表示,教育部将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育公平,包括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等。
偏远山区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条件简陋,短期内不可能与城市或其他相对发达地区相比,这可以理解。但“为孩子们添张有靠背的椅子”,在城乡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应该做得到。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希望这不再是口号,不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但愿吴代表的建议能被采纳,农村小学生能坐上“有靠背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