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二月河近日在谈到反腐时表示,腐败甚至渗透到一些地方的小学和幼儿园。“有的幼儿园小朋友和老师说,阿姨,我爸在煤电公司工作,你要是缺煤了就和我说一声。在小学阶段,一些小学生晋升班干部享受特权,可以免交作业。”(3月12日《新京报》)原本应该天真无邪的孩童,也学会了“行贿”,让人无奈又心痛。究竟是谁让腐败渗透到幼儿园,我们又应该怎样还教育一个风清正扬的环境?期待您的高见。
众所周知,上学难已和看病难、就业难、安居难一道被列为四大民生难题。在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极其混乱的背景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有钱就上好学校”已经被大多数人视为正常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选拔成分较低的中小学,靠家长的人脉、金钱资源为孩子“博”得“好的人生起点”已成大多数家长之共识。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无力为自己“打点”的家境贫困的孩子来说,就只能任凭教育部门安排和“派遣”了。“有关系上好校,无关系听天由命”的失范教育格局无疑成为中小学腐败案滋生的温床。
早在几年前就有学校对学生进行过“你身边最大的诱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排在前两位的竟然是“金钱”和“能当班干”。而原因则是“感觉高人一等,可以支配他人”。这也是对二月河的“腐败渗透”论的有力佐证,也间接驳斥了“腐败跟孩子无关”的论调。
笔者认为,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只看重“权力”和“金钱”,所以,社会上一些“有权”或者“有钱”的家长受社会上不良“世俗和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对于自己的子女在“为人处世”方面“言传身教”,滥用“权力”和“金钱”,使孩子们错误地认为,“有了钱”或者“有了权”就能够“办好一切事情”,而忽视了“权”的来龙去脉和“钱”的来之不易。
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腐败现象司空见惯,无处不在,已经蔓延到中国社会的各个社会层面,受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很多腐败现象已经渗透到一些地方的小学和幼儿园,真可谓是“前腐后继”。例如,在校园里屡屡出现的家长们送礼相互攀比、“排座位”也变着法儿给老师送礼、贿选班干部等,甚至不少孩子错误的认为,有钱就可以讨老师欢心,就能当上班干部,而晋升班干部就能够享受特权,可以免交作业,还可以在其他同学面前指手伐脚;有钱还能让其他同学跑腿、代搞卫生、代做作业,这些现象令人担忧。
为此,笔者建议,首先,学校教师,一方面要对每一个孩子一视同仁,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在教师节应该婉言拒绝孩子们的礼物,给孩子们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同时,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通过看望孤寡老人、帮助环卫工清扫街道、救助家庭有困难的同学等,让孩子经常感受正能量的熏陶,从而获得更佳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反腐教材对中小学生积极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使“反腐倡廉”教育真正地从娃娃抓起,把所有的腐败萌芽扼杀在摇篮中。令人欣慰的是,我国25个省区市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中,已开设了“反腐倡廉”的专门章节,有望今年秋季全面推广。这既符合我国国情,也是与国际接轨的明智之举。在意大利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中小学开设反腐课程早已是普遍现象,而且成效十分明显。其次,学生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小告诉自己的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争取做“反腐倡廉”的模范,自觉维护“反腐倡廉”工作。例如,作为领导干部的家长,不宜用自己的专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更不宜让秘书为孩子跑上跑下;一些身为企业家的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所有家长逢年过节都不要再给老师送礼送卡送钱了,不要再让老师为难了。
由此可知,二月河关于腐败对小学幼儿园的“渗透”以及小学生班干部享有免交作业的“特权”,说明腐败的生存土壤非常普遍,来源广泛,不仅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反腐形式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而且对于当下认识腐败、遏制腐败、清理腐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目前,反腐形势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腐败没有“特区”、反腐没有“禁区”,无论是倒台的“老虎”,还是“落网”的“苍蝇”,都显出党和政府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的坚定决心和惩治腐败不动摇的意志,反腐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用不间断的高压反腐来提醒所有人,不想让你的孩子步老虎苍蝇们的后尘的话,最好从小告诉他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如果爱孩子,请从小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他懂得“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