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砸“铁饭碗”:古代官员智勇可嘉!

邵阳新闻在线2015/03/24 09:01:48 分享到

  上世纪90年代曾涌动官员下海潮,多半是因改革优惠政策的诱惑,没有优惠政策,官员下海就不常见,毕竟自砸“铁饭碗”确需勇气。

  但如果就此推论,在“官本位”的古代,官员“下海”就更少,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古代官员“辞职下海”不仅不少,而且无论是下海背后的个中缘由,还是下海后从事的职业种类,比当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和当下相似,古代官员辞职下海不少为经商发财,范蠡当为此行鼻祖。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帮助勾践兴越灭吴,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深谙政治残酷的他功成名就后,为了“自保”选择了激流勇退,下海经商,三次成巨富,又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和范蠡类似,清朝状元张骞也是下海经商的典型。

  1894年7月,中日开战,慈禧太后从颐和园移驾紫禁城,满朝官员都出城迎驾。当日,恰逢暴雨,路面积水颇深,文武百官个个匍匐路旁,衣帽尽湿,两膝泡在水里,顶戴上的红缨流下鲜红的水。其中有一位大臣是张之洞的堂兄张之万,已年过八十,久跪不能起身。慈禧乘轿经过众官时,竟连眼皮也没有抬过一下,眼前视若无物。百官之中,张骞也在其中,他目睹此景,心死如灰。

  多年后,他说:“就在那一刻,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其实满朝文武最不应该有这种念头的就是他了,因为在三个月前,他刚刚“大魁天下”,成了本年取士状元。而更让人瞠目的是,一年后,这个叫张謇的江苏南通人宣布放弃仕途,转而去做一个商人,明确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最终成为近代著名实业家。

  跟范蠡一样,历代王朝开国时,都有一批象范蠡这样的高官主动辞职下海,理由是避免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老路,不过这批官员下海不是去经商,而是专门从事一项天底下最舒服的工作——“享受”:比如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石守信等高官,他们下海后可以啥也不干,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严格地说,古代官员下海后干的最多的一项工作,就是搞教育或著书立说。孔子、荀子应是古代下海从教的教父级人物,孔子大家耳熟能详。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学宫的祭酒(类似党校校长),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最终成为一代思想家。

  自孔子以后,官员下海从教或著书的不计其数,其中,蔡元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是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软禁光绪帝并临朝“训政”,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由此,寄希望于清庭改革的蔡元培彻底失望,遂断然请了长假,下海到南方不是做生意,而是搞教育。梁漱溟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古代还有的一种“官员下海”,他们下海的理由是“不适应官场”,主动归隐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其中“竹林七贤”和陶渊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古代还有一种类型,也适应官场,只是在偶尔的机会,发现自己对科技很感兴趣,于是在兴趣的指引下毅然下海,一不小心成了名垂青史的科学家。比如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进者、东汉蔡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