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市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细心观察,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了不少变化:马路边的宣传牌立起来了,群众性治理活动开展起来了,生活垃圾开始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河道里、马路边垃圾逐渐少了……总体而言,与前些年相比,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然而,在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中,不少地方还是另外一种现象。比如说:“临时抱佛脚”,迎接上级检查全靠临时的突击安排;“顾近舍远”,只重视中心区域、重点区域,对偏远地区无法顾及;“纸上谈兵”,只在会议上重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无法落实……等等。如此种种,使农村环境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环境卫生是一个地方的面子,更是里子;治理环境卫生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人口基数多,居住范围广,垃圾如何收集?垃圾如何处理?百姓环卫意识如何提高?……这些仍是当前治理农村环境卫生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市不少地方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隆回县三阁司镇安乐村每个农户门上贴有卫生宣传小标牌,并配有垃圾桶;邵东县水东江乡万祝村成立卫生自治委员会,党员、组长为片长,分片包户,每月开展卫生家庭评比工作;洞口县花古乡平南村统一配发垃圾焚烧池,引导农户搞好垃圾焚烧处理;新邵县太芝庙乡修建了垃圾焚烧炉……
农村地区的特点决定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笔者认为,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需要“软”“硬”兼施,力求做到标本兼治。软,即要提高百姓的环卫意识,建立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的常态化宣传模式,开展卫生评比、集中治理等群体性活动,让爱护环境的理念深入每个百姓心中;硬,即要创新垃圾处理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堆肥、沼气、焚烧、掩埋的源头处理模式,乡村组户的联动处理模式等。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渐入佳境。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乡风文明即提高农民素质,村容整洁即脏乱差状况得到治理、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现阶段,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实现7亿农民的“中国梦”、“农村梦”、“幸福梦”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