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在学校后门口值勤,遇到了一位青年女性家长大声训斥儿子。儿子在哭,泪流满面,他执着地要求妈妈给他购买一条红领巾。儿子拉着妈妈返回走到了门口边的摊子上。年轻漂亮的妈妈满脸怒容,对儿子一顿骂道:“你有的‘哈’,莫戴红领巾,又不会死人……”在妈妈的高压政策下,儿子只好往学校里面走,到教室去读书了。
看到家长在批评儿子,怒气冲冲,少先队大队部负责检查佩戴红领巾情况的两名干部,无可奈何地让这名没有佩戴红领巾的同学走了,也没有登记。
遇到这一幕,感想油然而生。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每天对队员佩戴红领巾情况进行检查,坚持多年了,目的是什么,不言而喻,检查是完全必要的。学校的要求,是为了教育队员,可是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不是积极支持,反而是阻止,这是大错特错的。首先是家长认识水平上有缺陷,对红领巾的标志认识肤浅。
1949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建立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的优良传统,与过去的儿童团一样,用红领巾作为自己的标志。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少先队队礼是五并拢,高举过头,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呼号是: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星星和火炬燃烧在队旗上,引导着少先队员在党的领导下向着光明和未来前进。
其实,少先队员对红领巾还是有敬畏之情的,他们加入少先队组织时,脖子上系上了崭新的红领巾,非常自豪,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少先队员是共青团组织的候备力量。佩戴红领巾,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约束,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孩子们的理想教育,一定要从小开始实行。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有记者问其中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记者很好奇“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却恰恰说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常说:播下一个行动,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便会收获一种命运。有句老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印证着这句话。
如今,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让人担忧,比如说学校要求队员佩戴红领巾上学,学生们不携带早餐食品进课堂,对这些要求,学生愿意做到,可一些家长以为是小事,这样的误导与学校的教育是背道而驰,一时看不到严重后果,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影响是潜在的,绝对不能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