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缔“掐尖”考试遭围攻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邵阳新闻在线2015/04/20 16:25:35 分享到

  河南省新乡教育局近日接到举报,疑似郑州外国语学校以宏志班招生的名义在河南师范大学组织豫北地区选拔考试。教育局执法人员随后赶到现场,对考试进行取缔,但却遭到考试组织者及部分家长的围攻,并抢夺收缴的试卷等物品。根据教育政策,学校不允许“掐尖”考试,教育局前往查处本是按章行事,为何会遭遇家长围攻?你如何评价此事?

  在目前形势下,国家为了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新举措,使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新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同时针对自主招生中的不规范不透明、“掐尖”抢生源等弊端,教育部于2014年12月17日发布自主招生新规明确指出,从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同时规定不得采用高校联考方式,不组织专门培训等。现在不仅已经禁止各种形式的“掐尖”考试,而且专门为农村考生提供了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2015年开始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已经向农村倾斜,农村学生单独招生,4月15日起报名,招生规模为5万名。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此以后,“应试教育”开始走上衰落,“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使黄冈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也开始逐渐走下了“神坛”。

  根据教育政策,学校不允许“掐尖”考试,教育局前往查处本是按章行事,但却遭到考试组织者及部分家长的围攻,并抢夺收缴的试卷等物品。对此行为,笔者认为这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它不但破坏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使“被掐”学校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境地。

  首先,因为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优等生源过于集中,已成为人们对教育最大的诟病。这一情况,本来在大学区改革制度推行以后,应该得到改善与缓解,然而无论是让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轻易“放弃”对优等生的追逐,还是让优等生瞬间“割舍”对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名校的追求,大家都显得有一些依依不舍。于是,在互相贪慕的基础上,“掐尖”考试便成为驾驭名校与优等生各取所需的桥梁。

  其次,通过“掐尖”考试进入名校当插班生,是很多普通中学学生和家长的梦想。进入名校后,一方面可以享受名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如果学籍转过来的话,还可以直接在名校参加高考,享受名校高考提前内定部分名额的优厚政策,这已成为名校中公开的秘密。

  据悉,名校是否会给插班生转学籍,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个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每次全年级考试都能名列前茅,学校肯定会设法给办理学籍;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家庭社会关系特别硬、经济条件相当优越;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很突出的学生来说,名校是不会给办理学籍的,只能算是借读,高考时还得回原学籍学校进行考试。而名校在这些学生身上得到的是大把大把的赞助费,曾有省内某煤老板为让孩子能到一所名校插班就读,一次就给学校赞助几十万元。现在对名校而言,“掐尖”的目的一是抢占优质生源,二是大量敛财以收取赞助费,真是“名利双收”啊!

  “掐尖”虽然成就了一些“超级中学”的辉煌,但也让“被掐”学校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这是因为“掐尖”一方面造成好生源的流失,使得学校没有好苗子,教育成绩大打折扣,中考、高考上线率一年不如一年;同时由于教育成绩的下降,又使得家长、考生对本地学校教育质量不信任,加剧了优质生源的流失。另一方面成绩出不来,学校、老师的自信心、成就感遭遇挫折,一些好的师资纷纷出走,这又是对教学质量的釜底抽薪。这种现象危害极大,令人担忧。

  由此可知,“掐尖”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是“应试教育”的具体表现,在中考、高考中危害极大,现在许多人又变本加厉,将高考之争钻进了清华北大之争的牛角尖。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都量化成了每年上清华北大的人数,这就又助长了名校疯狂“掐尖”的风气。学校疯狂“掐尖”,其实就是在疯狂抓清华北大苗子。而“被掐”的学校则不得不陷入在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