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6日10时到4月17日10时期间,媒体报道出几起轻生事件:5年级男孩不满老师将其与差生分组从4楼跳下;惠东一名高二女生因被同学嫌弃有口臭,从27层楼高的家里跳下;19岁少年想自杀,刺伤同学“一起走”。另一方面,则是内蒙古一中学开始心理工作室,由于“业务”火爆减压需预约。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老师已经很小心了,但学生仍是“脆不可碰”,这与家长无原则的爱以及过于精细的保护是否有关,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出现了该如何疏解以及你对当下的学生心理咨询课程如何看待,有无好的建议?欢迎来稿讨论。
笔者认为,媒体报道的一系列学生轻生事件,不仅与家长无原则的宠爱和过分的保护有关,而且与部分学校的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拼命追求考试成绩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完全忽视了学生通过“素质教育”可以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有关研究显示,学生自杀大都与不能承受学习压力相关。2014年5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搜集了2013年发生的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其中57例报道了明确自杀原因的案例显示,“成绩下滑或不理想”“教师行为失当”“作业没完成”“家长期望值过高”“被家长批评”等是导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据此,该蓝皮书认为,中小学生自杀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
为此,笔者建议,要减少中小学生“脆不可碰”的现象发生,一方面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立即走上“素质教育”的正轨;另一方面在目前的中小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形势下,在全国各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者设置必要的“心理工作室”,并配备合适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或专家,利用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以及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等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例如,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这就要求首先要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采用个别咨询与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其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也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再次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尽量减少中小学生“脆不可碰”的现象发生。由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中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