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记者从杭州青蓝小学获悉,这学期取消了期中考,不过和学期长短没关系。学校一位老师说:“今年不组织期中考,是因为浙江省教育厅前段时间发布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小学不进行期中考。能给学生减轻负担,所以我们就这样做了。”该不该取消期中考试,网友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取消期中考可以缓解师生的心理负担,同时督促老师更合理分配教学进程。也有人认为,考试不宜取消,因为它确实能够起到检测作用,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结果的态度。对此,你怎么看?
众所周知,期中考试是对学生阶段性(半个学期)学习情况的一次大的检测,是一个学期中一次重要的大考。期中考试时,虽然只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但是对学生来说时间就是机会,如果说在过去的两个月中走了很多弯路,通过期中考试这次检验,让自己清楚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及时的做出调整,对今后学习起到规范作用。所以,期中考试无论从试卷本身的内容,还是对学生的复习,更是对老师的教学,都具有总结和督促作用。
但是,在目前形势下,中国孩子课业负担过重,被社会舆论痛诟多年,仍未见改善。于是,在全国的许多小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减负”运动新高潮,据媒体报道:早在2004年下学期,上海市所有小学在全国率先取消了期中考试。据悉,小学一、二年级的各学科都将全部取消期中考试,而三到五年级在取消期中考试的同时引入考查这一新型方式去评价学生。考查的具体实施将会通过随堂测试的办法对学生半学期的知识进行测试,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形式,更多的是由老师们灵活掌握。今后,伴随着期中考试的消失,上海小学阶段的成长记录册将不是分数的承载体,而是改以记录“优秀”、“良好”,这些考查对学生给出更加模糊的评价,从而彻底杜绝排名次等违规行为。2009年12月11日,山东省教育厅也公布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的考试科目及形式。《规定》要求,小学不得组织期中考试,严禁各地统一组织周考、月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应单独反馈给学生,并及时准确地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不得按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和学生排列名次,不得作为评价、奖惩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规定》将于2010年1月1日实施。今年的3月31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一项中有这样一条: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并规定从2015年的下半年开始,浙江省的所有小学也将全部取消期中考试。
该不该取消期中考试,网友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取消期中考可以缓解师生的心理负担,同时督促老师更合理分配教学进程。也有人认为,考试不宜取消,因为它确实能够起到检测作用,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结果的态度。笔者认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取消期中考试”是“减负”的需要,而“减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取消期中考试”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取消期中考试”已经势在必行。可是,自从实行高考制度以来,“减负”已经成为人们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减负”工作出现了“越减越负”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减负”仍然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因为:
第一,在学校里仍然以分数为中心,就会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猫捉老鼠”的游戏,课表搞两套,一套按照部颁标准编排,应付检查,另一套按学校规定编排,实际操作。中、高考科目,课时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英语、数理化科目,加得更多,一般每天七节课,一天九节课也并不少见,年级越高,超得越多,体音美劳等课程常常被挤占,老师、学生都叫苦连篇。
第二,在家庭里,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是中国的家长没有系统地受过培训,大部分家长基本不懂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对孩子的定位就不准确;其次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从小就希望上个好学校,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当然这里面有社会的误导;然后是盲目攀比,没有看清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看别的家长买什么资料,自己也跟着买什么资料,看别的孩子上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跟着上什么班,不看孩子是否需要,不给孩子发展空间,还美其名曰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三,在社会上,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过去大多数看升学率,现在看进重点大学的升学率,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升学率,评价的基本面没有变。应该说这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根源。以目前我国的形势,若想有效实施“减负”,必须彻底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有些学校为什么会“负负得正”?就是因为学校要对家长负责,家长要让孩子通过高考来实现孩子的人生梦,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生源啊,因此,只有彻底改革高考制度,才能逐渐的废掉“应试教育”,逐渐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由此可知,首先,取消期中考试,学生们暂时轻松了,但只要中考和高考激烈的竞争存在,家长们的危机意识就难以消除,在学校取消期中考试以后,他们照样会更加卖力地给孩子找补习班、家教,这样一来,不但没“减负”,反而增加了不少负担。因此,有关部门在切实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对现行的考试和选拔制度进行改革,否则,所谓的取消期中考试就一定能够“减负”只能是一句空话,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其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期中考试是老师考查学生的法宝,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之一,从来就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考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如果学校能改变期中考试的方法,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那么不取消期中考试也能够达到“减负”的目的。还有,就算取消了期中考试,如果老师和家长的心里仍有一本“分数”账,仍然用分数来衡量“好学生”和“差学生”的话,即使取消了期中考试,也不能起到“减负”的作用。
鉴于目前中小学的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学校因为升学压力大和合格率的指挥都在逃避国家主张的“减负”政策,胁迫学生汇报符合规定的不实情况、暂时做样子等,瞒天过海,骗过了上级领导的教育检查。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减负”现象变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对于学校来说,“减负”即使在校园内得到了实施,可是在校外却根本得不到实施。在校外丛生的“辅导班”是减负不能实施的的根本原因。为此,笔者建议,要想真正为学生“减负”,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采取釜底抽薪之策,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整个考试制度改革、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只有相关教育配套改革跟上来了,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否则“减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