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中小学“春秋假”,意在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增加他们接触自然与社会的机会,以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初衷不可谓不美。但笔者认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小学增设“春秋假”是“费力不讨好”。
学生不“买账”。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指挥棒下,中小学生的双休日、假期早已变成了学校补课或培训机构补习的“黄金期”,学生不会“有闲”。就算不补课,学生负担也未必减轻,老师会布置海量作业。据5月5日《华商报》报道,五一小长假期间,西安市车辆中学高一一班班主任按照考试成绩布置作业,作业最多的需要写25万字左右。
学校和老师不“领情”。现有的教育活动已经形成固定的节奏,如果学生放假频次调整,学校课时、教学计划、学校活动都要跟着做出相应变化。在现行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没有变动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开足开齐课程,又要让学生实现多个假期,必然会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再说,不断放假容易导致学生浮躁,影响学生成绩,师生需要不断调整状态。
家长不“认可”。孩子的假期,往往是很多上班族家长的心病,小孩在家没人管,成天看电视或上网,有的家长不得不将小孩送到父母(或岳父母)家或将父母(或岳父母)接来帮忙看管小孩;家无老人者只得“托”一些课外辅导机构“照看”;还有家长不得不将小孩带到单位上班,等等。中小学生增放“春秋假”,更会给这部分家长增添不少的负担。甚至还有家长担心,原本正常的课业进程被压缩,最终会导致孩子学习压力增加,学习成绩下降。
假期,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外面的世界,绝对是好事。关键是孩子放假了,家长没放假,孩子没人带领和引导,走出家门“看看”,家长能放心么?出了安全等问题怎么办?如今,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大都是到社区或某单位盖章了事,莫说中小学生!
笔者认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增放“春秋假”,不现实,不如将双休日、寒暑假真正还给学生,不如切实保障学生们的劳动课、社会实践课不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