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师太严格,打低分!这个老师批评过我,打低分!这个老师出题太难,打低分!”您看到的不是别的,正是一个班上的学生正在给老师打分,分数用于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和测评。
学生给老师打分早在多数高校中实行,如今已蔓延到中小学,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评价老师的重要依据,不仅与教师绩效工资、评优、晋职等挂钩,被评为最差课的老师还面临着可能“被下课”的风险。因此,有人调侃道,过去学生“怕”老师,如今是老师“怕”学生了。
学生“评”老师,这个应该有,一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教学好与不好,学生感触最深,最有发言权;二是能激励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学手段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达到学生的期望,从而能激发教师的上进心,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评价未必客观、公正地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学生评教可以有,但只能作为考核老师的参考。
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智尚不成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受自身的知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是非判断力较弱,易受表象影响,对老师的评价,大多是感性的、直观的,带有自己的“喜好”,不能客观地公正地全面地评价老师。这样的评价结果也就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那些职业素质强、教学水平高、教学严格、认真的老师被学生打低分,而那些吊儿郎当的老师却能“混”得学生的高分。这样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老师的工作情绪,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再说,学生评教结果,如果在教师考核中占的比例过高,有些老师会放弃自己的教学原则,“捧”学生,以求得学生给打高分,这种不能保持真实的教学态度是挺可悲的,也是挺危险的。
评价教学质量,应该形成科学的完善的评教体系,学生评教,只能作为考核老师的参考,因为学生评教,反映的是学生视角的“教师好坏”,并不等同教育角度的教师好坏,反映的是学生视角的“教育喜好”,并不同等于教育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