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八中成为北京市全面实行教育改革的试点校,为研究和解决一部分超常儿童上课“吃不饱”的问题,在北京市教委批准和支持下,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班。这些孩子绝大部分都被培养成“少年大学生”,20岁左右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也较早开始了职业生涯。有人认为这是因材施教,应该给予特殊教育,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但也有人认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包括智力的培养,还包括与年龄相适宜的心理体验、生活体验,个性培养,不应该给予特殊教育,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对此,你怎么看?
有人认为,“超常教育”就是将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简单的说,“超常教育”就是“为超常儿童(也有人称‘天才儿童’)提供的教育”,它属于教育领域中"特殊教育"的范畴。我们承认儿童的智能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大部分儿童之间的差异不很明显,对其正常的学习影响不大,正常的学校课程主要是依据这部分儿童的水平和特点的设计。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有些至今还不为人知),有些儿童智能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迟缓或落后,学习一般的课程都很困难;而有些儿童则显示出超群的优异智能,在某些领域的学习中(如数学、语言、艺术等),超速进展,水平显著超出一般儿童,这些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超常儿童”。他们在学习正常的课程内容时,会时时处于“吃不饱”或“吃不好”的状况。
北京八中为研究和解决一部分:“超常儿童”上课“吃不饱”的问题,在北京市教委批准和支持下,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班。这些孩子绝大部分都被培养成“少年大学生”,20岁左右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也较早开始了职业生涯。有人认为这是因材施教,应该给予特殊教育,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有人认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包括智力的培养,还包括与年龄相适宜的心理体验、生活体验,个性培养,不应该给予特殊教育,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笔者认为,“超常儿童”还需进行“超常教育”,这是因为一方面“超常儿童”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儿童: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有很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平时在课堂上思维敏捷、善于提问;做任何事情都非常专注、有毅力;具有“一目了然”的阅读能力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勇于尝试和创新,愿意思考事物的关联;不愿意接受太多的帮助,也不愿意做浪费时间的事情;喜欢搜集各类信息,也喜欢与年长的孩子为伍;各项指标已经提前达到了成人的发展水平,所以,人们常把他们称为“神童”。
另一方面“超常儿童”之所以要接受“超常教育”,是因为这些孩子如果在普通班接受教育,可能会因为“进度慢”而注意力涣散,甚至因为重复式的强化习题丧失了学习兴趣。他们无法在普通教育中获得合适的资源,而不是因为他们必然做出社会所需要的成绩,所以对于“超常儿童”还需要进行“超常教育”。“超常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不仅是加快学习的速度或加深程度,而是要对课程的整体结构做出改变,涉及到具体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师资等等各方面,才能使之成为适合“超常儿童”发展特点的教育,从而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增长儿童才能的教育目标。可见,“超常教育”是适应儿童自身差异的教育,而不是“制造差异”的教育。也就是说,首先有了超常儿童的“与众不同”,然后才有“超常教育”;而不是由于有了“超常教育”,儿童就可以“出类拔萃”。任何宣称可以将“每个儿童培养成天才”的方法,都并不能真的在每一个儿童身上成功。
“超常教育”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如"少儿实验班"、跳级、课外学习等,都可以是实施“超常教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和家庭,家长应全面考虑,慎重选择。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超常,这可以咨询专业人员;其次,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可能进入的“超常教育”的具体情况。如“超常教育”的实施有多种模式和手段,而提前上大学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是儿童期“超常教育”的唯一“出路”。对于那些提前上大学的孩子,很多家长和教师非常关注少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学校适应问题,他们的担心是十分合理和必要的。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是方法因人而异:有些孩子适应力很强,智力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也比较平衡,他们无须太多的帮助,也不会出大问题。较多的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外界帮助,包括中学阶段的社会性活动与交往的经验、入学后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调整、家长、学校的相关指导、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大多数学生可以最终适应,在大学发展顺利,但也有的孩子自己适应困难,也得不到适当的帮助,就会很痛苦,甚至后悔走了一条不同于他人的道路。
世界范围内“超常教育”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大约起于一个世纪前。目前超常教育最为普及、研究和从教人员力量最大的国家当数美国,但美国的超常教育通常是融合在普通学校中,以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实施的,没有公立的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美国有立法规定超常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他的教育服务,所以公立学校系统十分重视天才儿童的甄别与特殊教育。
我国对于“超常儿童”的“超常教育”还是非常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目前的“超常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得到“法定”的地位,“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没有被教育系统充分关注,这就使得那些试图为“超常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努力,得不到稳定的来自政府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只能以“实验项目”的方式谋求进展,能够覆盖的儿童数是很有限的。按照智能发展水平的正常分布规律推测,天才儿童应占儿童总数的3%左右,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得到相应的特殊教育服务;二是社会对“超常儿童”和“超常教育”的理解还存在偏差,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科普”;三是社会及教育系统对天才儿童的期望都还有比较明显的功利色彩,而缺少服务的意识和人文关怀的立场。事实上,天才儿童有各种类型,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与弱势,而且,和所有的儿童一样,他们也要经过从身心的不成熟逐渐向成熟发展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成长也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而特殊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