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腐败不能小看官员履历造假

邵阳新闻在线2015/06/02 10:35:14 分享到

  最近,多起地方官员年龄造假事件被媒体曝光,如黑龙江庆安县委常委、副县长董国生涉嫌履历造假。履历造假,包含学历和任职经历造假,在官场上并不少见。某种程度上说,官员履历造假现象已成为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一个“重灾区”。早在2004年,中组部等四部委经过两年清查,发现67万名县处级以上干部中,每40人中就有一人的文凭或任职经历有问题。

  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基层工作经验、挂职锻炼……近年来,中国政界掀起了一股攻读学位、下基层锻炼的热潮,一些官员的学历年年看涨、文凭越拿越高,人原地不动、任职经历越来丰富。无疑,官员注重理论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更新,下基层锻炼获取更多工作经验,值得鼓励和提倡。可是,有不少官员平时不学习,工作性质不变动,却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的特权,在短期内“大跃进”式地完成了“知识化”任务和获取“亲身化”的经验。

  官员履历造假,无外乎两点,一是学历越高升迁越快,二是经历越丰富更符合提拔要求。学历高,机会就多的现象,刺激了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而对履历的要求,也产生了“履历腐败”。有些部门就曾要求,凡提任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的,必须有基层的工作经历。于是,在这种“履历硬指标”下,有些人为了升官,就随便到哪个基层挂一虚职,人仍在原地工作,工资、待遇也没走。

  唯履历用人,反映出了我们干部选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官员学历造假源于评价标准缺失,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没有很好地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而对于干部考评,也没有形成科学、公正和民主的标准。在当下,官员的升迁是由上级考核,由于信息不对称,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的所作所为以及办事能力、民意状况等并不完全清楚,一旦这些软件标准模糊,拼的就只能是硬件了。所谓硬件,除了年龄,不就是文凭和任职经验吗?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强,有关部门自然“趋利避害”了。

  官员履历造假,首先是诚信缺失、价值观偏离的体现。倘若此种人仕途升迁越高,掌握权力越大,侥幸心理就越强,“衍生”危害也可能越大。其次更是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危害很大的不正之风。造假者要达到造假目的,需要其他人的帮助,而造假官员达到目的获得职位后,很自然地会对帮助他们造假的人进行回报。

  要遏止这种作假之风,就必须令其因作假行为败露而付出的代价足够大。当然,更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是在干部选拔方面完善制度建设,在干部选拔任用时,要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重学历但不能惟学历。有句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文凭与实际工作岗位有什么关系,其实并无科学依据。鉴于高分低能、注水文凭等现象,政府部门在选择、提拔公职人员时,更当以实干能力、民生口碑为依据,“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