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阎安被指用文物行贿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而获鲁迅文学奖”的消息在网上发酵,陕西文坛乃至全社会都对这一尚待证实的事件予以关注。(7月6日人民网)
事件起源于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选前夕,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诗人阎安以一匣古钱币相赠身为鲁迅文学奖诗歌评委的高洪波,在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之际,高洪波在颁奖现场又将古钱币予以退还给阎安。是贿选还是互赠礼物?“贿选风波”在文坛内外引来了不少批评和指责,对此文化部也做出回应称“若查实将严惩。”
此次事件爆出,是偶然还是必然?记者采访中,一位陕西作家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坦率地讲,多年来,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多个官方文艺奖项公信力低,屡被诟病。为什么?因为评奖过程中夹杂着大量非文学、非道德、非公正的因素,没有用真正的文学标准看待作品”。有人戏称,想获奖,就要“跑奖”,不少地方对获奖者的奖励很是丰厚,又奖车又奖房,错位的地方政绩观和文坛“潜规则”导致“跑奖”具有强大的现实诱惑,不少文学创造者深谙此道,于是不潜心创作,一门心思跑关系,千方百计往评委们的“圈子”里钻,评选结果一公布,那些潜心创作的人却吃了亏,投机分子却“榜上有名”占了便宜。
鲁迅文学奖评选细则明确规定,评选必须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坚持少而精、宁缺毋滥的原则,鼓励作品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注重评选出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尽管中国作协近年来对评奖条例、评奖方法、监督程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改进,但此次贿选风波再次让公众对此项中国重量级文学奖的评选提出了质疑,“贿选门”背后暴露的学术浮躁与功利主义等歪风绝不可小觑。
如何堵住贿选“漏洞”,还文坛一片清风净土?就要做到文坛评奖只看“文面”,不看“人面”和“钱面”。“世事洞明皆学问,文情练达即文章”,作为文学创作者来说要摒弃学术浮躁和功利主义思潮的袭扰,潜心创造一批思想深刻、艺术性强的精品力作,用实力和水平赢得公众和评委们的亲睐。“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文坛评委们要加强自律自省,在大奖评选方面做到只看“文面”,不看“人面”和“钱面”,坚持公平公正,坚守道德底线,使评选作品经得起推敲。作为文学奖评选监督者来说,要切实落实监督责任,严查任何有损评选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评选的公平公正。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先生在杂文《论睁了眼看》中如此说道。文艺创作、文学理想离不开正面价值的贞立,离不开对真善美的追求,更离不开对人生“至真至善”的价值祈求,文学创造要守住这些价值追求,在文学奖项的评选过程中就要坚持公平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