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五代同堂的他,本可以安逸生活,过上轻松随意的日子,他却不。他为98名留守儿童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儿孙孝敬他的钱,全用在了这些孩子身上。这笔钱有66万元之多。他就是泸溪县达岚镇五德村73岁的李德厚。(湖南文明网7月26日讯)
孩子们在长大。有的进入高中、大学,有的走向了工作岗位。他们没有忘记李德厚。每逢节假日,李德厚收到的问候电话和短信有400多个。李德厚说:“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一直当孩子们的家长。”
李德厚老人,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德高望重的人,让人不能不感动万分。李德厚同志退休回到农村后,义无反顾地当起了村里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一心扑在留守儿童的关爱上,李老自费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经常指导留守儿童学习。李老师退休不退教,从学校走向了更广阔的“农村学校”,只尽义务劳动,不要半点报酬。李老师是个有大恩大爱的退休园丁,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留守儿童的好靠山,是打工父母信得过的好亲人。
给留守儿童开辟一个“第二课堂”,有很多好处,可以让他们节假期也能在一起学习,不会感到寂寞,不会东奔西走,发生安全事故,不会逃到网吧……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是人所共知的。孤僻、自卑几乎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通病,好比流行疾病,最让人头痛的,是他们的叛逆。
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还有很多,例如有的孩子小小年纪抽烟,或者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心理问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些学校尝试通过举行拔河比赛、唱歌比赛等活动来“治疗”学生的孤僻、自卑,但叛逆与脾气暴躁等问题,却无法轻易解决。留守孩子不愿意交往,不合群。
留守少年儿童教育难题是全社会的一个共同难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这个严峻的难题。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以农村最为突出。由于广大农村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孩子留守的现象比比皆是。解决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难题,匹夫有责,各部门要肩负起重责,将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人。
我国现在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个队伍还在加大,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只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了,乐于奉献,将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血脉骨肉,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李德厚老人的无私奉献,将满腔爱心倾注在村里留守儿童身上,很好地解决了他所在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心家长”。这一好典型,值得表彰,他的经验值得推广。如果说农村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工人在有生之年,都加入到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教育呵护中,留守儿童就会幸福生活、快乐成长。为下一代出力,为自己积美名,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