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开设哲学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

邵阳新闻在线2015/08/26 15:13:27 分享到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讲讲你为何不快乐?”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近日,有报道称,江苏扬州梅岭小学今年秋季将开设哲学课,并将其作为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与语文、数学同等地位。有人认为,哲学有益,启迪心智应从娃娃抓起;也有人质疑,哲学晦涩难懂,小学生学哲学,教育的坡度和起点明显过度抬高与提前了,难脱揠苗助长之嫌。对此,你怎么看?

  所谓“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哲学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二是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经验的正确反思所决定的;三是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包含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另一方面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是: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而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是:哲学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的;各门具体科学是以哲学为理论指导的。

  由此可知,哲学是人们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最正确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例如,对于幸福的哲学,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认为,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我们要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这种哲学,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和一些具体的人打交道。而哲学,实际上就是让你从具体的事情、日子里面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间,到底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那么重要的。哲学就是教你如何看准、抓住重要的东西,如何看开、放下不太重要的东西。如此,你才会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至于过得太纠结。哲学让你对人生有一个定位,有一个目标,让你分清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以,哲学实际上就是教你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问题。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例如,一个无所事事的穷人说:有钱就是幸福;一个匆匆忙忙的富人说:有闲就是幸福;一个满头大汗的农民说:丰收就是幸福;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说:回家就是幸福;一个失去双脚的残者说:能走路就是幸福;一个失去光明的盲人说:能看见就是幸福;一个日夜加班的工人说:不上班就是幸福;一个德高望重的医生说:治好病就是幸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说:考上大学就是幸福;一个北京奥运的选手说:拿到金牌就是幸福;一个丢失孩子的母亲说:找到孩子就是幸福;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说:能够活着就是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也就是说,你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以上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近日,有报道称,江苏扬州梅岭小学今年秋季将开设哲学课,并将其作为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与语文、数学同等地位。有人认为,哲学有益,启迪心智应从娃娃抓起;也有人质疑,哲学晦涩难懂,小学生学哲学,教育的坡度和起点明显过度抬高与提前了,难脱揠苗助长之嫌。

  笔者认为,虽然哲学晦涩难懂,但在当今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受过苦,遭过难,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只知道享受和体验快乐的幸福生活,生在福中不知福,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认识非常模糊,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滑坡。例如,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无奇不有。在我们的周围里,青少年身边存在着各种不良的诱惑,如吸烟的诱惑、吸毒的诱惑、金钱的诱惑和游戏机的诱惑等很多的诱惑。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这些不良的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否则,我们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就拿过生日来说,在学校里,大部分学生过生日一定要请客吃饭,请不起同学吃饭的孩子一般都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之间的贺礼是双层蛋糕、进口化妆品、名牌运动包或鞋子。还有些孩子把自己过生日时来祝贺的同学多少、礼物轻重作为衡量自己“面子”大小的标准,送贺礼的学生则把送礼视为“感情投资”,希望自己过生日时得到更多的回报。社会上的吃喝玩乐风也刮进了校园,请吃喝、看电影、唱歌、玩游戏,请一次客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二三百元。以至于在校园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两百贫困户,四五百刚够数,千八百是扮酷,两三千是大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为此,笔者建议,在小学开设哲学课,采用日常生活中浅显易懂的典型事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哲理分析,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很有必要。通过教育使小学生们认识到:即使家里贫穷,也不要自卑;虽然钱重要,但人的精神更重要;虽然“金钱”是生活的必有条件,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金钱”够用就可以了;我们要凭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挣钱,并且要把挣到的钱花在刀刃上。同时要使小学生们普遍知道:虽然心满意足的感觉就是幸福,但人心难满,用感恩的心拥抱生活才容易获得幸福。不要设立遥不可及的梦想,不要追求童话般的幸福,不要一边羡慕别人拥有的,不要忽略属于自己的,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生活,才能真正明白"平平淡淡的生活,真真切切的情意"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